晒粮最怕偏东雨 我们这里习惯把夏天里很大又很-往事入画
晒粮最怕偏东雨我们这里习惯把夏天里很大又很急的雨叫偏东雨。晒粮食时最怕遇上偏东雨。如果粮食被淋湿,就要多晒好几次太阳,每一次都得把粮食从屋里挑到屋外,很麻烦。所以...
晒粮最怕偏东雨我们这里习惯把夏天里很大又很急的雨叫偏东雨。晒粮食时最怕遇上偏东雨。如果粮食被淋湿,就要多晒好几次太阳,每一次都得把粮食从屋里挑到屋外,很麻烦。所以...
下夜力挣钱六七十年代,日子过得很艰苦。趁着农闲,我和生产队的几个大汉经常一起下夜力。吃过晚饭,砍一节竹子装上煤油点着,挑着竹货或竹片,几个人就出发了。我们挑的东西...
加夜班点胡豆荒年一个秋天的晚上,邓队长通知各家各户加夜班,点胡豆。我和哥哥们一起走到院子下面的河沟边,那里有很多荒地。两个哥哥一人拎着一个粮食篼篼,里面装着从保管...
秋夹伏热得哭重庆农村地区有“秋后十天满田黄”的说法,意思是立秋后就该搭谷了。每到那时,男女老少就都忙开了:全劳动力负责搭谷子和挑谷子,半劳动力负责割谷子和晒谷子。俗...
纤夫拉船风雨无阻五六十年代,水上运输的成本比陆地要低,嘉陵江边经常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船。船下水时会升起船帆,上水时就需要纤夫拉船。大船拉的人多些,小船拉的人少些。...
改匠改料又苦又累用木料做东西之前要先把木料分割成块或条,这叫改料。改匠用铁抓子把木料固定,弹好墨线,几个人便拿着两米长的锯子开始改料。改料特别耗费体力,改匠在冬天...
割猪匠呦走得远我的外公是个割猪匠,我听妈讲过当年的情况:“割猪匠呦走得远,翻过小山走田坎。牛角不停吹得响,不知哪家奶猪养。一割二补三打铁,七十二行我晓得。转了一日天...
淘野煤炭野煤炭就是从炼焦场漏出来的碎煤,它们直径一厘米左右,混在土渣子里被冲到河沟下游。淘煤时要在河沟边扎一个小塘子,把冲下来的碎煤和土渣子一起放入塘里,再把煤炭...
人扛马驮搞运输五十年代初期,山区的公路修得极少,主要是靠人力和驮马来运送各种物资。安岳、乐至等地的人来重庆运货,除了扁担,往往还带着一根打杵。通常,人挑担子走上一...
停停走走抬锅炉五十年代,企业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全靠人力运输。1955年前后,我见过一次煤厂工人们抬锅炉的情景。他们先把锅炉的芯子撤出来,由八个人抬走。锅炉的外壳大约有两...
上山捡柴捞松毛从前,农村的燃料短缺,农户们大多只能烧农作物的茎秆做饭和取暖。茎秆不够烧了,就要去煤厂买煤,但买煤要花钱,有些家庭困难的农户一年也买不起几挑煤炭。所...
抢蕨苔粑粑吃蕨苔粑粑算是荒年里最好吃的东西。人们挖了蕨苔根儿,拿回家用火烘干,刨去外层粗皮,再用石臼春,用磨子推,用罗筛筛,最后做成粑粑。那时候,每隔七天赶一次场...
挖野菜树皮充饥从1959年到1961年,我经历了这辈子最大的荒年,见不到一丁点儿油,肚子里总是空荡荡的,心老是发慌。那时,大家都用野菜、树皮和草根儿充饥。我家院子旁边有一...
李家和陈家说起荒年,有两户人家的事情让我印象很深。我的邻居李老头儿五十多岁,为人耿直,还会搞点儿农业技术。1959年冬天,伙食团撤销没多久,他饿得爬不起来,躺了几天就...
唐光兴的肚皮说起一个人的肚皮到底有多大,我就想到我们院子里的唐光兴。荒年时,唐光兴最会偷粮食,其他人都没他胆子大。一到晚上,他就背起背篓溜到田里,避开照粮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