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年底,北京女白领姜岩为丈夫别恋跳楼自尽,四年后的圣诞,又一个女子肖艳琴为始终不能释怀她姜姓前夫的移情而自杀未遂。
牺牲的女人自始至终都有自己的坚持,坚持着关于真爱的理想,理想被现实嘲弄之后不肯也不会妥协。“他曾经说我就像是住在一个童话城堡的公主,而他要当我与外界世俗社会沟通的唯一桥梁,这样他就可以成为我的全部和唯一的依靠了……成为了我童话城堡的大门。只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这扇大门会如此绝情如此迅速的关闭,关得死死的,不留一点光和缝隙……我注定只能在寒冷黑暗中死去,再没有出路。”肖艳琴在遗书中写道。
生活中,被男人移情别恋的女人大多能隐忍或是放手,因为她们认为“生命比爱情重要”。但有些女人不这样认为,她们以死明志,证明她们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同时也证明了,她们生命的价值在于爱情,特别是被爱。不被爱,被不爱,毋宁死。
除了季节-年终岁末,北半球有白色的圣诞,“还有气温在低位徘徊,空中浓云密布不见阳光,人的心情似乎也莫名地低落起来”--两个故事相同的重要情节还包括,两个因背叛而无以为生的女人在爱情之初基本都属于“下嫁”。所以,她们似乎比较纯粹地是为爱情的失败而不是其他走投无路。许多人在复述这种悲剧时愿意使用“逼死”做关键词,因为爱情变故选择自杀,即便对方歹毒,我还是觉得小部分罪恶在别人,大部分不值在自己。
我们的价值自认从哪里来?个体的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和模式自幼年的亲子关系开始建立。最初,孩子习惯于从父母那里获得肯定,健康的发展指向本该是由父母推动自我肯定的权力向孩子自身转移--“我认为怎样并不重要,关键是你的想法和感觉”,孩子借此懂得,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是重要的,自我是自我价值的源泉。
如若相反,父母阻断了孩子自我肯定的过程并持续地暗示他们,“你自己怎么看不重要,关键是别人会怎么看你!”那么这种孩子就可能轻视自身价值,不断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肯定,需要在关系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在后来的爱情中,如果失去爱人的肯定和爱情关系,她们便会经历巨大的价值与意义危机。有些女人在我们看来足够强大,但她们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证据便是,否则的话,为什么没人爱我?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