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谈思虑: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之 意为心有思考的能力 一思考就会得到

来源:国学句典 发布:李家伟 4

《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意为心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得到,不思考就会得不到。这其实是在说,一个人的心是有思考能力的,当心运作,大脑思考,而思考时就会产生一些想法,因为有想法,所以人才会依据这些想法去行动,去获得。但如果不思考,就不会产生一些想法,一个人连想法都没有,就不会有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而没了认知,自己也不会行动,更不能获得。

孟子这句话,是答公都子所问“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都是人,有的人成为君子,有的人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孟子又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公都子又问:“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都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的关键器官,有的却注重次要器官,这又是为什么?

孟子又答:“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耳朵眼睛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界所蒙蔽,一旦接触到外面,便会很容易被牵引着、心是思考的器官,由思考得到对事物的认知,就会去获得,而不思考,就无法得到对事物的认知,就不能去获得。《笑林》中曾记载一位楚人,读到《淮南子》章时,看到“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于是仰望取叶,以叶障目、回到家之后还问他的妻子“汝见我不?”妻子当然答“见。”有次妻子被问烦了,就说“不见。”哪知这楚人就去偷别人的东西,被当场捉住,这也是一叶障目的由来,比喻人见识浅薄,没思考就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也恰是能体现孟子所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因为耳朵眼睛没有思考能力,一旦接触到外界,就会被牵着走。

就比如说考试,假如我们自身没有“考试”这个概念,那会有考试的存在吗?而这种思想,其实就属于哲学范畴了。中国古代医学还未发达的时候,人把思维能力归结于心,认为万物皆于心,在哲学观上,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学说内容。

抛却哲学意义,从其社会意义上而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这句话其实是让我们学会思考。思,是思考的意思。只有思考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才会存在,才会深刻。而认知深刻了,就会看到隐藏在事物之内的好处,这样就会主动去获取好处。而如果不思考,不认知事物,就永远得不到。

《白话智囊·远犹》曾载道:“谋之不远,是用大简;人我迭居,吉凶环转;老成借筹,宁深毋浅。集‘远犹’。”意思是:谋略不够深远,是因为轻率肤浅,人生本就跌宕起伏,借鉴别人的智慧,宁愿思考深远,而不愿只停留在表面。

唐朝李泌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在玄宗时未使出多少力气,后来安禄山叛乱,其随行期间,肃宗的第三个儿子李倓“性英果,有才略。”在马嵬北上时拼死保护唐肃宗,见肃宗吃不下饭,还“悲泣不自胜”,皇上想要封李倓为元帅,听此,李泌却道:“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使广平为吴太伯乎?”就是说,建宁王李倓确实是元帅之才,但广平王才是长兄啊,如果建宁王战功赫赫,难道要让广平王步吴太伯的后路吗?吴太伯,传说是周太王长子,因明白父亲喜欢弟弟,所以就逃出自建吴国。

听到李泌这么说,肃宗很是奇怪,他道:“广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帅为重?”广平王是太子,为什么要看重元帅一职呢?李泌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李泌说广平王还未正式位居东宫,现在天下又乱,众心是跟着元帅走的,如果建宁王建立战功,就算皇帝不想立李倓为东宫,那些跟着建宁王打仗的人怎会罢休呢?

为了让肃宗更明白,李泌道:“太宗、太上皇即其事也。”唐太宗李世民当初和他兄弟打仗,因作战骁勇,旗下有很多将士,这些将士在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后,甚是不满,才有了后面的玄武门之变。李泌提此,是想让肃宗知道,倘若李倓率领军队后得到军心,但肃宗仍是立广平王为太子,那跟随在李倓身边的人就会有非议,就会有二心。以此是想提醒唐肃宗不要重蹈覆辙。

肃宗听了,这才打消让李倓担任大元帅之职的想法。李泌在这里,完全是从肃宗未能思考到的方面出发,他知道唐太宗与李建成反目成仇的原因,而李倓与广平王的处境与唐朝初期唐太宗与李建成的处境又极为相似,所以才会这么建议。我们说一个人有深谋远虑,并非只是说一个人读很多书,而是他对事物的见解上,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思考得多,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烂熟于心了。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