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谈处世:不怨天 不尤人 这句话是孟子周游列国行至齐国时

来源:国学句典 发布:赵小峰 14

《孟子·公孙丑下》载:“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意为君子不怨天地,不责怪人。这句话是孟子周游列国行至齐国时,弟子充虞见孟子脸色不自然,所以问道:“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同为儒学经典的《论语》中,孔子感叹世间无知己,弟子子贡不理解,孔子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遇到挫折不怨恨他人,通过学习来理解高深的道理,能理解我的只有上天了。这两句话,在后世逐渐演变为怨天尤人的成语。比喻人遇到挫折,一味把责任推给别人,责怪上天。

就比如说项羽。

在秦朝末年,民生疾苦,陈胜吴广泽中起义,同年项梁杀会稽郡守殷通,项羽在其中也出力不少。《史记·项羽本纪》曾载其“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项羽一开始并没有寸尺之地,但是他仅用三年时间便灭了秦王朝,足以见其领兵才能。在秦王朝还没灭亡时,项羽曾与秦国大将章邯有过一战,章邯四十万兵马,项羽以两万对阵,当时军心不齐,项羽当机立断杀了贪恋酒色的宋义,振奋军心,并依靠军事谋略,使士兵破釜沉舟,取得战役的胜利,史称为“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后,项羽被封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他,一时风光。

但之后,刘邦先攻下咸阳,鸿门宴之上,项羽优柔寡断未杀刘邦,在入驻咸阳后,项羽未安抚民心,反倒是以无师之名杀了秦王子婴,纵火烧了阿房宫,并且大肆掠夺秦国珍宝,为后来的失败埋下祸患,垓下之战,张良出计,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虞姬自刎。

项王到了乌江边,乌江亭长接待,“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乌江亭长想送项羽离开,可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天都要亡我,我还渡河干吗?

事到如今,项羽仍认为自己的失败是老天不公平,这句话连司马迁都看不下去,他在《项羽本纪》后载道:“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大致意思是,项羽自己先放逐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却怨诸侯背叛他,自己又骄傲自满,想用武力治理天下,五年的楚汉相争使他从强大走向衰亡,还不觉悟,也不自责,反倒是说天要亡他,这是多么让人发笑的话。

项羽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例子,就算他真的听从乌江亭长去江东为王,他也不一定就会打败刘邦,是他的性格使然,注定的结局就是乌江自刎。

项羽是怨天,那班婕妤、甄宓便是尤人,而且她们“尤”的还不是别人,都是为帝王遮。班婕妤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子,贤良淑德,班姬辞辇的主角就是她,她知女德,所以在汉成帝邀请她上辇时,她拒绝。但之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入主东宫,班婕妤被冷落,其做《怨歌行》写道:“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帝王本就薄情,班婕妤所做《怨歌行》确实让汉成帝有所注意,但并未多大用处。班婕好也没有因此重拾恩宠。

同理,甄宓嫁予曹丕后,年老色衰后写《塘上行》意在邀宠,却惹怒文帝,最后身亡。

可见,无论男女,都不应该整日怨天尤人,出了问题就要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指责别人,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危难。怨天尤人,其实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态。怨,为怨恨,天为天地、命运。

尤为责怪之意。合起来便是,出了事情或遇到挫折,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把原因归咎于上天,责怪于他人。这种心理出现的原因,大部分是个人由于自身和外界因素影响,不满于自身所处位置或得到的结果,进而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心理也正常,人又不是机器,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有积极心态。天还有阴晴变化,人自然也会有消极心态。遇到这种状态,及时调整自我就可慢慢恢复日常心态,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消极心态越来越重,会使整个人与社会格格不人,轻者抑郁,严重的会产生反社会人格。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1 条评论)

共 1 条评论
  • 游客

    网友:不能把命运交给天,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2025-05-01 10: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