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15 青铜器的巅峰之作-错金银重络铜壶-国这重器

来源:原创/搜整 发布:大学生 38

名称:错金银重络侗壶,又称陈璋圆壶

年代:战国时期

题材:青侗盛酒器

材料:青铜合金

规格:残高 24厘米,口径 12.8厘米,腹径 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5590克

价值:文物的装饰举世无双,别具一格

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错金银重络铜壶

出土情况及馆藏

1982年2月10日,天气十分晴朗,江苏省吁眙县马湖店马湖村公路小队队长万以才正带领小队里十几名农民清理稻田,修挖水渠。中午阳光高照的时候,万以才的三弟万以全突然喊大家过去看,他在地里挖到一个硬东西,众人连忙围了过去,看到淤泥里躺着一个黑漆漆的圆形器物,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经过万以才的仔细辨认,感觉好像是某种器物的盖子,然后他让众人继续向下挖了大约两尺深,这时一个大壶映入眼帘,壶里面装满了金灿灿的东西。大家小心翼翼把壶挖出来。万以才把壶带回家,认真清洗干净,大壶的真面目才显露出来。

他们发现这个壶有20多厘米高,壶口盖着一枚金光闪闪的豹形金兽,形状怒目圆瞪、呲牙咧嘴,壶里面满是金块,包括爰金、马蹄金、麒麟趾等很多类型。整个壶身制作极其精美,唯一可惜的是,铜壶外套的下部严重腐蚀,和圈足脱离开来,有残缺的地方。

当时大家看到这种情况,全都激动万分,因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金子,认为这是老天爷让万家发财。家人提议将这些金子都平分了,然后把这个大壶给老三作为奖励。虽然这个建议让人心动,但是万以才和万以全兄弟比较明白事理,他们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并且提议将这些东西送到当地政府,找相关专家鉴定一下,如果真是一件国宝,就应该属于国家,谁也不能自己私吞了。最后,金壶被送到政府部门,经过考古专家鉴定,确认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对历史和考古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当地政府专门对万家兄弟进行了表彰,颁发奖金5000元。

考古专家对发掘文物的地点进行实地勘探,认定为盱眙县南窑庄文物。南窑庄位于吁眙县东南22.5千米,此次共出土珍贵文物38件,其中一件为错金银重络铜壶,还有一件形似虎豹的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此外,又有“郢爰”金版11块,金饼25块,共计重量11000克,是我国至今出土古代金器最多的一次。经专家考证,盱眙北部是管仲鲍叔牙分金故事的发生地,这一窖藏的最后入藏年代应在西汉时期。

错金银重络铜壶,又名陈璋圆壶,是一件镂空纹饰的青铜器。此文物埋藏地下已有2000 多年,由于壶内装了20千克的黄金,壶身不仅受到持续的重压,而且存在双金属和应力腐蚀现象,因而壶身腹下部的镂空纹饰略显破败残缺。但是瑕不掩瑜,这样的缺陷并未影响青铜器泥范铸造工艺最珍贵精美的部分。错金银重络铜壶制作精巧,异常华丽,是国宝级别的重要历史文物。目前,此壶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成为十大镇院国宝之一。

艺术价值

错金银重络铜壶,就是带有多层缨络和错金银丝装饰的青铜壶,这是战国镂空工艺的特色名称,也是目前青铜器里仅有的一件用工艺命名的青铜器。此壶总重量5590克,加上壶盖一共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 径 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

错金银重络铜壶的基本造型在战国青铜器中比较常见,但它的装饰风格却非常奇特,可称得上举世无双。在壶的颈部、腹部有一道道错金银的斜方格云纹,壶体外面还有一圈网络状外套,笼罩在壶的肩部和腹部,这一外套是用盘旋蜿蜒的蟠龙以及华丽繁盛的梅花交错套扣而成,壶的肩部装饰了48条蟠龙,48行梅花,一共144朵,极为绚丽奢华。壶的腹部雕刻了首尾交错的蟠龙,总共是48条,又有梅花48行,一共是432朵。在装有网络套的横箍表面,装饰有4只伏兽与4个兽面衔环。伏兽的形态如同老虎,全身遍布错金银的方格纹。而衔环兽额头上则装饰了绿松石,衔环上雕刻着一道道错金流云纹,精细程度犹如发丝一般粗细。

整尊壶体看上去浑铸成型,但其实上面所有的铸件都是一个个先浇铸完,然后再逐一进行焊接,连成一个整体。此外,还要在壶身上装饰绿松石和错金银丝,工艺不仅精巧细腻,而且极为繁杂费工。壶身的透空重络上下交错,参差不齐,圆体重络上带着庄严的滞涩感,用普通的浇铸焊接方法不可能有此类效果,专家认为这或许是蜡揉凝结后的形态,完美地展示出战国青铜制作的高超技艺。

除了繁丽华美的装饰以外,考古学家发现,铜壶上还有3处铭文:一处在壶口里面,内容是“廿五重金铬壶受一孛五纣”,是器皿编号、名称和容积。“然”“孛”“纣”是战国时代燕国的专用量词,是当时的斗、升之意,因此能够推测此壶铸于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器物。第二处铭文位于铜壶圈足里面,专家在残迹里发现了三四个字,大约为“王后右酒”,据推测是使用者的记铭。第三处铭文位于铜壶圈足外缘,一共有29个字,内容是“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游。陈璋内、伐匽(燕)邦之获”。起初考古学家对密码一样的文字毫无头绪,最后与晚清流落美国的陈璋方壶联系起来,经过对比研究以后,最终确认这把壶和陈璋方壶文字相同。错金银重金络铜壶造型奇特,纹饰华美,一身集合了三处珍贵铭文。其价值不仅是一件汇聚先秦金属工艺大成的青铜器,也是现存青铜器中泥范铸造工艺顶尖水准的典范,同时也展示出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历史和考古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背后的故事

在错金银重金络铜壶的铭文中,记录了战国中期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燕国的国相子之得到燕王哙的信任,位高权重,把持朝政。有人建议燕王哙说:“大王不如将王位禅让给子之。人们称道尧舜是贤圣,就是因为他们要将天下禅让。现在大王将国家让给子之,这样,大王与尧舜就具有同样的德行。”燕王哙听了很高兴,于是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并将俸禄300 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全都交给子之。从此子之独断专行,行使国王之权,燕王哙年老不理政事,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子之裁决。

子之执掌朝政三年,民不聊生,燕国大乱。燕国将军与太子密谋,准备攻打子之。而此时齐国将领对齐宣王说:“我们趁机偷袭燕国,必能攻破它。”燕国太子派人包围王宫,攻打子之,但未能取胜。将军、太子、百姓互相残杀,造成数月的动乱,死者多达数万人。燕国内战愈演愈烈,贵族不合,百姓离心,齐国趁机出兵攻击燕国都城,势如破竹,获得大胜,掠夺了燕国王室的大量宝物。这一历史事件记载于《史记·燕召公世家》和《战国策》中,错金银重金络铜壶铭文的出土,证明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真实存在。

但是一件事让专家们感到奇怪:为何这件燕国文物在盱眙地区发现呢?战国时期,吁眙隶属于楚地,不是齐地,更不是燕地。专家经过考证发现,齐军攻占燕国都城后,燕人奋起反抗,同时各国也向齐国施压,使得齐国不得不撤兵。可是燕国内忧外患的战争令国家元气大伤,燕太子即位后为燕昭王,他亲自备下厚礼招募贤士,并让乐毅当上将军,重振燕国的国威。

公元前 284 年,乐毅聚合秦、魏、赵、楚国攻打齐国,以报当年之仇,这次战役共侵占齐国70余城,连齐国都城临淄也未曾逃过劫难。各国军队冲入临淄,疯狂掠夺,或许就是在混战之时,错金银重金络青铜壶被楚人抢走,在战争结束后带回了楚国。

战国末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淮北以及苏皖边界的盱眙成为楚国重地。后来秦统一六国,又有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盱眙地区经历了许多次战乱,拥有铜壶的楚人后裔为了避难,在壶里装满黄金,为了保险起见藏到地下,以留作后用。不知是什么缘故,埋藏黄金的楚人始终没有取出铜壶,而当铜壶重现人间时,已经是2000多年之后。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