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14 “证史”与“补史”之典范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国之重器

来源:原创/搜整 发布:大学生 33

名称: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年代:东汉时期

题材:龟钮印玺

材料:黄金

规格:印通高2.121厘米,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高 2.121厘米,台高 0.945 厘米;共重122.87克

价值:此印以黄金为材料,全印设计独特,汉印中的精品

14 “证史”与“补史”之典范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14 “证史”与“补史”之典范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出土情况及馆藏

1975年,扬州甘泉砖瓦厂的工人在取土时,发现了古墓群,南京博物院得知情况,派出专家和考古队员,对甘泉山附近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考古专家分别在1975年和1980年,发掘出双山两墓,其中西山为1号墓,东山为2号墓。

两座墓葬原本是高12米、直径60米左右的两个大土堆,古墓发掘之前,甘泉砖瓦厂已经将土堆上部的封土挖去了5米,并将一些碎砖杂土堆置在墓葬南侧。发掘的结果表明,这两座墓葬座北朝南,都是极为古老的砖室墓,早年曾经遭到盗掘,在1号墓的墓室前部东侧,尚留有直径1米左右的盗洞,而2号墓的墓室中部偏东处,则有直径4米的大盗洞。

考古专家从两个墓葬中清理出一些残留的随葬品。1号墓的随葬品有铜雁足灯、釉陶五支灯、双鱼盘、罐等20件文物,其中雁足灯底盘的宽沿上铸有阴刻篆体铭文:“山阳邸铜雁足短灯建武二十八年造比二十”,总共18个字。

与1号墓葬相比,2号墓的规模较大,而且以两个棺室为主要墓葬,共出土残留的随葬品 90件,其中有大量的陶器,包括鼎、盒、壶、盆、炉、杵臼等陶制品。此外,墓中还出土了一批具有较高工艺价值的珍贵金属器物,铜器有雁足灯、错银牛灯、鎏金博山炉、鎏银盒形灯等,金器有双龙纹王冠形圈饰、嵌水晶凸镜圈饰、龙形、盾形、品形等饰物,以及用细小金丝、金珠焊接成的各种纹饰,上面镶嵌了水晶、玻璃、绿松石等,工艺十分复杂。除了中国本土的器物,还有来自于地中海沿岸的玻璃器等,如罗马帝国的玻璃钵形器残片。

从两个墓葬出土的陶器形制看,属于东汉前期的物品。其中雁足灯铭文“建武二十八年”,专家根据“山阳邸”铭和《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考证:2号墓是东汉广陵王刘荆夫妻的合墓葬,而1号墓是其家族墓。

1981年2月24日,邗江县甘泉公社老山大队的社员陶秀华,在公社的组织下去甘泉山附近修路,当她用工具扒土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个金黄色的小东西,顺手拾起来放到了裤兜里。等她回到家以后,把金黄色的东西细心清洗一番后,才看出来是一枚金色印章。陶秀华的丈夫以前曾是考古队的民工,认为这个小物件来自甘泉山附近,肯定很不一般。因此夫妻二人立刻赶往南京博物院,把印章交给专家进行鉴定,然后才得知,这样一枚不起眼的小印章竟然是个大宝贝。

据考古专家推测,1980年南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掘甘泉2号汉墓时,由于这座古墓早已被盗,墓葬里面满是碎砖、杂土和陶瓦片,这些垃圾物品经过整理后,全部堆积在考古工地的周围。而刚巧陶秀华修路的地方就在这附近,因此,这件印章应该是当时没有整理出来的一件物品,与碎砖杂土堆在一块。陶秀华夫妇得知情况,将这枚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捐给了国家。此印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成为十大镇院国宝之一。

艺术价值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汉代诸侯王金印,印章通高2.121厘米,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印章的上端有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金印重122.87克,龟钮方台,纹饰优美,铸工极为精巧,印而上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行笔直中有曲,笔划疏密有致,流畅和谐,坚挺饱满。全印的设计工整精妙,是汉印中的绝佳精品。

这枚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之所以成为国宝级文物,不仅因为它年代久远,精工细致,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此汉印出土之后,在日本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此印章的形制、刻文和工艺都与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相同。此前在1784年春,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曾经出土一枚金印。金印为蛇钮方形印章,边长2.3厘米,阴刻篆文“汉委奴国王”5个汉字。这枚印章自发现之日起,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认为此印的真实性十分可疑,值得推敲商榷。最主流的观点是“私印说”,意思是“汉委奴国王”金印并非汉朝赐予的,而是委奴国王自己所制的“私印”,甚至属于兵卫等人谋划的一个大骗局,是江户时代的伪作。

一直到1981年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出土,专家认定两枚印章在印面尺寸、印面鱼子纹饰,以及篆体风格等诸多方面完全相同。在充足的证据面前,人们终于完全相信“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而且证明了在2000多年前,中日之间以金印为信物,已经开始了往来交流。这最终解决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伪争论问题,并证实了《后汉书·东夷传》记载的“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这一段历史真实存在,从而确认“汉委奴国王”金印在日本古代史和中日交往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背后的故事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的主人是广陵王刘荆,关于刘荆的生平背景,在《后汉书》等史书中有文字记载。刘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建武十七年(41年)被册封为山阳王,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被册封为广陵王,死后夫妻合葬在扬州甘泉山。

据文献记载,刘荆并非寿终正寝,而是死于自杀。东汉光武帝去世之后,第四子刘庄继承皇位,即为汉明帝。刘荆与刘庄是同一个母亲所生,但他不甘心让哥哥当皇帝,于是他冒充大哥东海王刘疆的舅舅郭况,给刘疆写了一封密信,信中鼓动刘疆造反叛乱,刘疆发现了其中的蹊跷,立刻将送信人扣押,送到京城洛阳交给汉明帝查办。汉明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恼火,但看在刘荆是自己亲弟弟的份上,并没有惩罚他,而是让他尽快返回自己的王府,并暗中派人对刘荆进行严密监控。

刘荆见汉明帝没有降罪下来,以为可以再次图谋造反。没过多久,西羌发生了叛乱,刘荆趁机要图谋篡位,没等他开始造反,汉明帝早已发觉,将他册封为广陵王,命他迁往扬州。被封为广陵王之后,刘荆仍然不甘心,他找一个看相的人说:“所有人都说我和先帝很像。先帝30岁取得天下,我如今也30岁了,现在能够起兵了吗?”相士知道他要造反,不想陪着他一起死,于是悄悄向官员告密。

汉明帝知道此事之后,并没有过分追究,而是裁减了刘荆的卫队和随从,并让国相、中尉暗中“保护”他,希望他能悔悟自新。但刘荆仍不悔改,不久之后安排巫师诅咒明帝,结果很快又被明帝发现了。刘荆到这时终于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就被明帝掌控,这一生想造反是不可能了。想当皇帝的梦想由此破灭,于是刘荆在绝望中自杀了,死后被明帝赐谥号为“思王”。

汉代分封诸侯王都是以金印为代表,因此印钮细节非常多。经过考古研究得知,汉代分封四周异姓王时所用的金印,南方是蛇钮,北方是羊钮,西北是驼钮,分封刘姓诸王的金印则用龟钮。这种说法只在史料中记载,后人千百年中未曾见过龟钮金印,直到广陵王玺被发现后,人们才得以见到龟钮金印的真面目。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