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七宝阿育王塔,又称鎏金七宝阿育王塔
年代:北宋
题材:佛教宝塔
材料:金、银、珠宝
规格:塔高 1.2米,宽40厘米,总重50千克
价值:目前中国乃至全球出土的规格最大的阿育王塔,而且也是中国制作最细致、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繁杂的阿育王塔,可以称为世界阿育王塔之王
出土情况及馆藏
2008年4月的一天,南京博物院的一批古文物专家们在对南京城南金陵大报恩寺遗址进行发掘时,意外地找到了宋代长干寺的地宫。发掘工作持续下去,在7月18日凌晨,考古遗址中找到了金陵长干寺地宫的石碑。专家仔细研究石碑,发现上面雕刻了一篇名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的铭文,里面记录的是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01年),守滑州助教王文以及金陵长干寺住持大师可政等人,获得宋真宗批准后,建造一座九层宝塔,此塔高“二百尺”,并称“十颗感应舍利、佛顶真骨、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七宝造成阿育王塔,用铁函包裹安放”。
铭文中的信息让专家们十分振奋,立刻对地宫展开发掘,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巨大铁函,高1.3米,重50千克,根据铭文所说,铁函里面装载了一座七宝阿育王塔。为了给文物提供最好的保护,铁函出土之后,没有立刻打开,而且将它送到了南京博物院的地库中封存起来。
2008年8月6日,南京博物院联合南京卫视、凤凰卫视,对铁函的开启进行了全球性现场直播。考古人员准备就绪,然后缓慢地将铁函的双层铁盖板打开,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尊金光闪耀的塔刹,塔的四周装满宝石及金元宝。这个场景让当时在场所有专家惊叹不已,一位具备数十年考古经验的老专家表示,他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也没听说过如此大的鎏金宝塔。至此,南京发掘的这尊鎏金七宝阿育王塔成为目前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形体最为庞大的阿育王塔,它的精细程度足以“称霸”世界。
但是接下来取塔的工作却出了问题,由于铁函深埋地下已经数千年,铁函内壁和阿育王塔之间的空隙过于狭窄,塔体的一部分被“锁住”动不了。对此,国家文物局特别强调,必须要保证塔、铁函、缎面不出现任何损坏,由于难度过大,取塔的工作被迫停止。
2008年8月7日至11月11日,我国顶级古文物专家组对取塔工作进行研究,制作了取出七宝阿育王塔的具体步骤。专家们经过仔细研讨并反复测试,终于在11月22日将举世瞩目的塔王成功取出。此后,专家们又依据石碑铭文所说,从地宫的隐秘位置出土两套金棺银椁。直到2009年3月,考古人员将金陵长干寺地宫中所有的文物全部发掘出来,送到南京博物院珍藏。
艺术价值
目前全世界已经发掘出很多阿育王塔,但是无论在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方面,都没有任何一座能与七宝阿育王塔相媲美。七宝阿育王塔高1.2米、宽40厘米,总重50千克。塔身、塔座及山花蕉叶上,都用不同的珠宝进行装饰,其中塔身装饰了佛家七宝-金、银、水晶、玛瑙、玻璃、琉璃及砗磲,仅水晶就多达百颗以上。这些珠宝品质上乘,晶莹透亮,镶嵌在金塔上,更是显得华丽异常,正因为有七宝,所以此塔被叫作鎏金七宝阿育王塔。
除了镶嵌宝石以外,塔身的铸造也十分精细,底部的方形须弥座是它的主体,上面有四片山花蕉叶,用长链和塔刹连接,链条上面悬有铜铃。塔身表面有着极其精致的纹饰,雕刻的佛像生动传神,山花蕉叶虽然只有20厘米,但在它的侧面有三幅图像,分别是佛教故事白象转世、菩提树下成佛及佛祖涅槃。此外在其他山花蕉叶的表面,也雕刻许多与佛祖有关的故事。
在塔身的四个方向,有四幅巨型图像,分别是萨垂太子舍身饲虎、快目王舍眼、光明王施首及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这些故事全来自于佛教,讲述的是佛主“舍己救人”。另外,塔身上部几面全部雕刻着文字,包括“皇帝万岁”“天下民安”“众臣千秋”及“风调雨顺”。另有近百字的发愿文雕刻在塔上,讲述了宝塔的由来。在文字的下面有一个凸出的鹿角龙头,塔身的全部边缘用金翅鸟图案进行装饰,形状很像凤凰。据专家称,在佛教文化中,大鹏金翅鸟是佛祖的护法。
这座塔一出土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成为中国的国宝级文物,不仅仅是因为它造型完美华丽,更重要的是塔内存放着一块佛顶真骨。在《大唐西域记》《法苑珠林》等书中记载,佛顶真骨是释迦牟尼佛祖的头骨,是一块直径10厘米、周长35厘米的整块头骨。佛顶真骨被发掘出来的时候,颜色呈黄白色,有清晰的发孔,而这块佛顶真骨就放置在七宝阿育王塔里面。
佛顶真骨经历千年之后再次露面,成为世界上目前仅有的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也是释迦牟尼佛祖涅槃后保留下来的珍贵头骨,堪称佛教圣物。
背后的故事
有史料记载,阿育王塔这个称呼来自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阿育王的年代距今2200年,据说他在世界范围内建塔,专门供奉佛舍利,其中有19座塔建在中国,此次考古出土的长干寺阿育王塔是第二座。
传说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佛身火化之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佛祖的头顶骨、牙齿、中指骨,以及84000颗舍利子。此后佛顶舍利流传在南亚地区,并被视为佛教圣物,受到隆重的供奉和广泛的敬拜。唐显庆二年(657年),大唐使者出使印度,将佛顶骨取回来。
从公元7世纪以后,一直到2008年,世人已将近1400年没见到佛顶骨。此次参与发掘的考古专家已经证实,在石碑、X光片及塔身文字综合考证下,阿育王塔里保存的顶骨舍利属于佛祖释迦牟尼,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唐代长干寺存有21颗舍利,唐代李德裕曾迁走其中的11颗,而此次出土的“感应舍利十颗”恰恰就是剩下的10颗,在数字上也完全吻合。
由于宝塔圣物的特殊身份,头骨舍利出函时依据佛教的规矩,由南京五大寺院的5位住持亲临现场,供台左右分别有20位法师颂唱佛经。最后,在一位大师的引导下,全部法师朝“西方三圣”行拜礼。直到这时,这个被淹没了千年的珍贵文物,才算真正重见天日。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