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20 西周第一角-"父乙”角-国宝文物系列-天下之宝

来源:原创/搜整 发布:大学生 17

名称:“父乙”角

年代:西周

题材:角形雕纹酒器

材料:青铜合金

规格: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 9.8厘米

价值:青铜角仅流行在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少;而“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俱佳,在文物界和考古界都十分珍贵

19 西周第一角-"父乙”角-国宝文物系列-天下之宝

19 西周第一角-"父乙”角-国宝文物系列-天下之宝

出土情况和馆藏

1986年8月的一天,河南信阳浉河港乡的农民在石狮滩修筑水坝的时候,突然在河道中黑色和黄色的淤泥之间挖到了一件宝贝。当地文物局和公安局在得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赶到并控制了现场,通过一番挖掘之后,他们一共找到了 14件青铜器。

考古专家根据青铜器上的铭文和锈色不同,将这14件铜器分为“父乙”“父丁”两群,所谓的“父乙”和“父丁”指的是两个和父辈有关的名字。

而“父乙”角就是“父乙”青铜器群的代表之一,“父乙”角在出土的时候一共找到了两件,它通体乌黑而且很有光泽。这两件“父乙”角不仅形饰相近,而且尺寸和铭文也大抵相同。据史料与文献记载,仅在我国商代末期和西周早期流行过青铜角,又因其流行时间过短,故而“父乙”角在文物界和考古界都十分珍贵,更何况是这种带着盖子的“父乙”角。

在“父乙”和“父丁”两个青铜器群中,有一部分青铜器的底部刻着“作父乙宝尊彝若”或者“作父丁宝尊彝若”的铭文字样,这些字的字体都十分工整有劲,古朴厚重,保留了商代铭文的遗风。专家研究调查之后,认为这段铭文中出现的“若”指的是若国,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荆门,这里曾是周王分封的一个小国,后来被楚国吞并,成为了楚国的兵源和物资供给的重要基地。这些青铜器本应该被随葬在湖北荆门地下的诸侯贵族墓葬中,可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河南信阳的河流淤泥中呢?信阳的浉河港乡位于河南省的南部地区,和湖北省相邻。据记载,以前曾有一座位于湖北荆门的贵族墓葬遭到大水冲毁,如果说古墓葬中的随葬器物随着奔涌的河水一直被冲到了河南信阳古河道的转弯处,最后因水流冲击力不够而沉积在这里的淤泥层中,直到修筑水坝时才被世人发现,倒也是解释得通。

如今,这件被大自然的“洪荒之力”从湖北荆门的墓葬中带到河南信阳的“父乙”角被收藏在河南省博物馆。

艺术价值

“父乙”角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是一件饮酒用的器具。“父乙”角分为盖和身两个部分,盖在上,它的顶部是拱起呈屋脊形状的,脊中有桥形钮,“父乙”角的器口大体呈现出竖着的椭圆形,颈部微微有些收敛,腹部又变得直挺并有些鼓起,整个“父乙”角的中部呈环形下凹,两侧高扬,其中一侧为兽首状,圆形底端的下面是做成三棱锥形状的足。

“父乙”角巧妙地采用三层花的装饰手法进行表面布局,它的角盖和器身是用以雷纹为底纹的饕餮纹与蕉叶纹来装饰的,因为它的盖子呈屋脊状,故而在两组兽面纹外侧的两翼增设了一对三角纹饰,使整件器物在视觉效果上达到平衡,不会有失重之感。除此之外,为了在视觉上形成对称美,王匠特商市“登己”角的腹部潜设了一条竖向的龙纹,这条龙纹的设计不衣细腻而目精巧,萧内和器身监部对铭着“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册”等字样,“爱署”角用官整体造型的华丽和巧妙向人们展示了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以及精湛技艺虽然说“交乙”角被深藏在地下4000多年,其中还在淤泥底下埋了那么多年,但是官在被发现的时候却没有变得锈迹E斑,反而很是光滑有亮通,考古学家认为,这一点多亏了信阳湿润的气候,以及酸性的土壤,因为这些对于青铜器来说都是良好的储存环境,器物表面在淤泥里形成的氧化层、隔纳了氧气,进而减缓了它的氧化过程,才使青铜器的色泽又亮又黑。正是因为借着这样天然的保护环境,“父乙”角才会比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铜器更具有观赏性,而作为中国西周早期青铜器作品中的上等精品,哪怕称它为国宝级的文物也毫不为过。

背后的故事

“父乙”角是青铜角的一种,青铜角是古时候人们用来饮酒的一种酒器,它的盛行时间大约在商末周初,故而它的出土数量较少。角的造型和爵有些类似,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经过研究调查以后,有专家认为,角是在爵的基础上进化来的。青铜角的口沿处虽然是没有柱的,但却有和爵尾相同的尖形角。大多的角都是有盖子的,它们中大多数被做成了飞鸟展翅的形状,看起来十分美观。现在流传在世的角中有一件有一个管状的流,它的形制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比较相似,目前为止,被专家学者认定为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角。

根据史典文献可以得知,青铜角的消失时间大约是在西周中期以后,而有盖的青铜角是在商代和西周早期使用。因而我们可以判定,这件“父乙”角应该是西周之前的,西周之前的青铜器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种器物,除了作为酒器的“父乙”角之外,青铜器还被应用到炊器、水器、乐器、食器等器物中,在当时的社会中,青铜器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日用品。

作为一种世界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根据考古情况与文物资料记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而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器物是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铜刀。中国的青铜器虽然出现得比世界上有些地方晚,但却一直以其精美的制作而闻名于世,并且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的青铜冶炼技艺和青铜器文明发展。

从尧、舜、禹时期的食器开始,人们已经发现并开始冶炼和铸造青铜器,这一时期主要出现的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到了夏朝,青铜合金被用来冶炼容器以及兵器,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可以说是冶铸得最为精美的,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还刻有铭文和细腻精美的花纹。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青铜器发展到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形式多样,神韵浑厚,铭文渐长,花纹逐渐繁杂富丽。在这之后,青铜器的胎体逐渐变薄,纹饰也开始趋于简单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铜质器物因其繁琐的制作工序和较高的成本渐渐被减少使用。直至秦汉时期,又因有了陶器和漆器的出现,青铜器的品种更少了,存留下来的也多为薄胎少纹饰的素面青铜器。随着历史的发展,辉煌一时的青铜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深埋在了土壤之中。

虽然说在青铜器的冶炼时间上,我国晚于其他一些国家或者地区,但是青铜器在我国的使用规模之大,冶炼铸造工艺之高,造型艺术之华丽以及品种之繁多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不仅拥有独特地位而且享誉世界的原因。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