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27 王权礼器 肃穆威严-“亚丑”钺-国宝文物-万邦之珍

来源:原创/搜整 发布:大学生 23

名称:“亚丑”钺,又称亚丑钺

年代:商朝晚期

题材:人面纹形兵器

材料:青铜合金

规格:高 32.7 厘米,刃宽34.5厘米

价值:一般由身份尊贵的王侯贵族所拥有,是权力与社会地位的象征,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同时也是古典艺术中的瑰宝

27 王权礼器 肃穆威严-“亚丑”钺-国宝文物-万邦之珍

出土情况和馆藏

1920年,在距离青州市东北10公里的苏埠屯村东的埠岭上,村民陈俊在南岭挖土,在一处断崖上看到了8件铜器,就用抓钩去抓,将一件青铜觚抓碎,另一件青铜觯上也有抓钩的痕迹,青铜器被县里收购。1926年,村民杨明喜又在北岭中段挖出4件青铜器,其中有一件底部带有铭文的鼎器。当时国内收藏和买卖文物之风盛行,大量文物被倒买倒卖,很快这件带有铭文的青铜鼎便下落不明。1931年,苏埠屯村又两次发现了青铜器,有一个拾柴的小孩看到地面露有陶器,于是往地下挖,结果挖到一批铜器。

后来这些青铜器卖给了潍县的古董商,县长只追回7件,存于本县的民众教育馆。

1965年秋,山东博物馆数名学者组成考古队,对苏埠屯墓地进行探索和发掘,而发掘出的一号大墓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这座商墓是迄今为止,除安阳股墟以外规模大、规格最高的商代墓葬。参与发掘的有一位姓张的老汉,用锄头刨地的时候,只听“咣当”一声响,挖到一件青铜器,这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亚丑”钺。

令人遗憾的是,正是这“咣当”一声,使得“亚丑”钺的左下角断掉一小块,但是这点小残损,相对其自身的巨大价值,可谓瑕不掩瑜。“亚丑”铜钺造型独特,铸工精美,尤其是铸刻的“亚丑”铭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件文物一经出土便轰动了整个中国考古界,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的考古学家们。因为钺的正反两面都铭有“亚丑”二字,因此考古学家们便将它命名为“亚丑”钺。

考古学家发掘的一号墓葬共有4条墓道,墓口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墓深8.25米。墓中有“亚”字形椁室,由木板筑成,墓底有腰坑和奠基坑各一个。墓内共有人牲48个,另有狗6只和小兽1只。由于此墓早年被盗,所以在发掘时仅出土了鼎、斝、爵、矛等青铜器残片,及钺、戈、镞、铃、斧、锛等青铜器,还有一些零碎的陶器和玉器等。

在“亚丑”钺出土的同时,也发现此墓殉葬的人数较多,这说明墓室的主人身份地位较高,而且墓中有4个墓道,更能证明墓主人不是普通的地方小贵族。在出土的两件大铜钺中,一件有“亚丑”的铭文。据专家研究,此墓的形制与安阳侯家庄商王陵的“亚”字形大墓相似,墓主人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贵族人物,大概是“亚丑”族的墓地,或是殷商王朝在东方同盟国之一的国君陵寝。

专家根据古文献记载推测,这里有可能是商末周初薄姑氏的文化遗址,《汉书·地理志》有言:“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勋,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可见,在殷末周初,青州苏埠屯这一带确是薄姑氏所居。

“亚丑”钺的人面造型怒目圆睁,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是商代青铜器物中难得的上乘佳品。这件文物目前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

艺术价值

“亚丑”钺也称人面铜钺,高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器身呈长方形,两肩有棱,外形作镂空双穿的人面,纹眉、瞳和鼻向外凸起,口稍凹下,面部表情狰狞可怖。铜钺有弧形刃,刃部宽大,钺身刃角外移,在人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的铭记,左为正写,右为反书。

钺这种器物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初分为石质和玉质。在一些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葬中,石质或玉质的钺往往是标志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随葬品。到了商代之后,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青铜钺,曾有考古学家将出土的商代铜钺按铸造大小顺序分为三型八式,其制作精美程度亦有不同,而最令人震撼的当属从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的“亚丑”铜钺。

“亚丑”钺出土以后,有考古学家发现,它的纹理构造、图案脉络等与同期在黄河流域出土的殷商青铜器极为相似,其中许多细节之处都有雷同,或者双方互为影响。考古学家经过不断挖掘与探索,终于得出结论,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商朝以前,齐鲁文明与华夏文明基本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然而从殷商建立后,两个文明之间因为战争与民间交流,开始发现碰撞、交汇、融合,最后互相影响。毫无疑问,“亚丑”钺是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制作出来的。

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钺从产生开始就有很多种用途,其中一种用途便是作为实战性很强的武器。钺的表面大多都有狰狞或威严的面目纹饰,这些纹饰铸于斧钺类兵器上,凸显出一种利兵的肃杀之气,可以令敌人心生畏惧。

《说文解字》解释道:“钺,大斧也。”《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周公与召公手里所持的用来保护王的钺,便是一种武器。钺的另外一种用途,是象征权力的器物。在古文献中,钺常被称为王斧或者天钺,甲骨文和金文中“戊”字与“王”字在结构和读音上有对应关系。除此以外,考古发掘的形制巨大的青铜钺多出自帝王墓,古籍文献中记载有商王和周王出征时“执钺”“把钺”的描述。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这表示,钺不但是一种武器,而且还是王公贵族所佩的器物,加之从大型墓葬中出土的钺都有威严之势,更说明钺是当时一种权力的象征,代表了王公贵族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因此铜钺也象征着王权。

钺作为王权象征始于夏代,这一礼制被商周承袭。商代几座王墓出土的巨型青铜钺都铸刻有暴突环眼、阔嘴獠牙的狰狞面目,呈现出一种令人不敢正视的狞厉容貌,给人以强大的震慑力,有不得冒犯天威的态势。这些铜钺都是帝王贵族的随葬品,与王权的关系不言而喻。

殷商王朝处于奴隶制社会,常以一种狰狞的审美风格作为标榜权力的标志。因此,“亚丑”钺上的纹饰虽然丑陋狰狞,却象征了当时神圣的王权。手持人面铜钺,他们就是至高无上、不可冒犯的主人,同时也表明他们具有神的权力,是神之子的化身。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