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21 颠沛流离的经典之作-莲鹤方壶-国宝文物-天下至宝

来源:原创/搜整 发布:大学生 17

名称:莲鹤方壶

年代:春秋时期

题材:鹤莲图案盛水器皿

材料:青铜合金

规格:高120厘米,长30.5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千克

价值: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

颠沛流离的经典之作-莲鹤方壶-国宝文物-天下至宝

出土情况和馆藏

1923 年,河南省新郑的李家楼发掘出了一座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大墓,这座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里有数百件种类繁多的青铜器,大名鼎鼎的莲鹤方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出土时间比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的成立时间还要早4年。

专家介绍,这批出土于郑国国君墓的文物是郑国公在位时期祭祀所用的重器,故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甚至有专家评价道:“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而这批文物也正是因此才成功入选为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的第一批镇馆之宝。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这批青铜器可谓是大大充盈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馆藏内容,也丰富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馆藏种类,提升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馆藏价值,也使得河南省博物馆在许多方面均被提升了至少一个等级。

但是,让人无奈并且痛惜的是,在河南省博物馆接纳这批文物之后没过几年,因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使得包括莲鹤方壶在内诸多文物迫不得已走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开始了它们颠沛流离的流浪历史。

在战事吃紧的紧急时刻,河南省博物馆计划将馆藏的这些珍贵文物先运送到武汉境内的法租界藏起来,然而在和武汉距离相近的几座城市接连被攻占之后,武汉也面临危机。河南省预想的将文物暂时存放在法租界里以保安全的想法就变得无法实现了。后来,经过馆内专家多次讨论之后,他们决定将文物送往四川磁器口中央大学的学校宿舍保存。

8年之后,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然内国内形势依旧风起云涌,内战的情况仍然十分不容乐观。地方动乱时有发生,铁路交通运输受到了很大的阻挠,河南省博物馆接这批文物回来的时间也被迫一拖再拖。解放战争时期,这批文物几经周折,最终来到了重庆,这一次的临时周转对于这批文物来说,可谓是羊入虎口,国民党势力很快开始觊觎这一批文物,他们打算将这些文物迁往台湾,好在这个计划并没有全然得逞。由于战争原因,其中的一部分文物被迫运到了台湾,另一部分则留在了重庆,而莲鹤方壶更是在已被装箱,马上就要在重庆机场起飞运往台湾的紧要关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解救,留在了祖国大陆。

1950年,河南省博物馆的代表赶赴重庆,终于将留下来的文物接回了它们的故乡。与之同行的还有国家文化部的代表,在文物被送回河南之后,国家文化部在其中挑选了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分别收藏到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原本一对莲鹤方壶中尊底残缺,高 125.7厘米的一只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只则成为了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艺术价值

目前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这件莲鹤方壶的高为120厘米,长30.5厘米,宽 54厘米,重64.28千克。壶身主题部分采用的是西周后期流行的方壶造型,的重心在它的下腹部,顶盖、双耳、圈足及遍布全身上下的精巧装饰,完美地反映出了青铜器艺术在西周时期发生的变化。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技术已经基本完备,故而这件莲鹤方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工艺上来看,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制作。莲鹤方壶的壶身部分,每一层的雕刻手法都各不相同,从圆雕、浅浮雕、细雕再到焊接等技法。它的每一只莲花花瓣都是采用了镂空的手法精雕细琢出来的。与此同时,莲鹤方壶还在许多方面都向我们完美地展示了古人追求成双成对的思想,比如,莲鹤方壶本为一对,还有就是莲鹤方壶在一些细节的工艺上采用了对称的设计思维。

除此之外,莲鹤方壶在纹饰造型上拥有多种中国古代的特色文化标志,以龙、风、虎作为点缀,极大地丰富了它自身的文化底蕴。从外观上看,莲鹤方壶大气磅礴,装饰精致,精美异常,正是因为其具有高超的复杂的工艺技巧、细腻新奇的纹路装饰及堪称完美的对称结构,才被人们当作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典范,同时也和前一历史时期臃肿笨重的青铜器铸造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春秋时期郑国的工业技术,尤其是青铜业的发展水平。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变得自由活跃起来,整个社会自上至下都崇尚张扬个性,追求浪漫趣味。

到了东周时期,这一时代趣味终被物化成形,表现在青铜器造型上就是由厚重走向轻盈,由威严庄重走向新颖精巧,由神秘走向通俗,由抽象难解走向易于理解。

莲鹤方壶作为春秋时期新的审美精神的象征,不仅折射出了正在萌芽的新的生活观念和艺术观念,也体现出了活跃自由、奔腾向上的时代精神,寓意着当时的那个时代也像方鼎最上部的鹤一样展翅高飞,向往着自由与解放。

背后的故事

作为古代的一种常用来盛放酒水的器物,壶这种日常必备品,不仅受到上层社会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喜欢,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正因为这种不分阶级的喜欢才促进了壶身造型及雕刻技术的发展,为了迎合人们的喜好,匠人们根据不同阶级的消费标准及使用情况制造出了形态变化各异的壶身,并有选择地在壶身上雕刻出多种图案。

莲鹤方壶上的图案之繁复,可谓是令人眼花缭乱,制造这件壶的匠人用他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的设计把各种动物图案混合,从而赋予了莲鹤方壶一种人气典雅的感觉。其中的一只鹤可谓是这件宝物的亮点,同时也是其装饰最为华美的部分。在方壶的盖顶上刻着盛开的双层莲瓣,一只仙鹤亭亭玉立,双翼自然舒展,引颈向上,似乎想要高声鸣叫一般,如此一只仙鹤欲鸣形态再加上底端莲花座的衬托,塑造出一种清新自由、舒服畅然的感觉。

莲鹤方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造型不仅受到了研究文物的专家们的赞赏,更让国内外的游客们叹为观止。也正是因此,莲鹤方壶一经出现便被人们誉为“青铜器时代的绝唱”。在它身上,集中体现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工业发展技术,尤其是青铜器铸造工业技艺的高超,也是它有资格成为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的重要原因。

不论是一件什么样的器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需要制作它的工匠付出时间,花费精力,用尽心思,才能制成堪称人间精品的作品。郭沫若先生曾经指出,莲鹤方壶的艺术风格不同于商周时期笨拙臃肿的青铜器铸造风格,看起来十分精致,对此他称赞道:“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

郭沫若先生认为,这对莲鹤方壶精炼地归纳出了春秋时期的人们在青铜器审美方面的取向,也间接地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时旧的礼制正在崩坏,新的思想观念正在成形,故而作为重工业的青铜器制造、才能在艺术上开创出新一代的审美趣味。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