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洋流改变世界

来源:原创/搜集 发布:内玉 17

洋流对气候、海洋交通、海洋生物、海洋沉积和海洋环境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洋流进行航海活动。哥伦布的船队就是随着大西洋的北赤道暖流西行才发现了新大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穿过南美洲与南极大陆之间的麦哲伦海峡后,也是沿着秘鲁寒流北上,再随着太平洋的南赤道暖流西行,横渡了辽阔的太平洋。

洋流还可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搅动,可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物质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同时,两种洋流汇合可以形成“潮锋”,是鱼类游动的壁障,鱼群集中,形成渔场。在有明显上升流的海域,也能形成渔场。此外,洋流的散播作用,是对海洋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它能散布生物的孢子、卵、幼体和许多成长了的个体,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地理F分布。

而洋流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气候了。正因为有洋流的运动,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对高低纬度间海洋热能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调节了地球上的气候。洋流不仅改变了沿途的气温,延长或缩短暖季或寒季的持续时间,而且能够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的分配。

湾流汇聚了大西洋南北两股赤道洋流,又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内流动了较长的时间,成为热量丰富的强大暖流。据测算,每小时约有900亿吨温暖的海水从墨西哥湾流入大西洋;湾流供给英吉利海峡1米长海岸线的热量,约相当于燃烧6万吨煤的热量;每年带给挪威沿海的热量,约相当于这里太阳辐射量的1/3左右。人们形象地将湾流称为永不停息地输送热量的“暖水管”!

庞大的“暖水管”,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显著上升。与同纬度的其他地方相比,欧洲的西部和北部的平均温度要高出16~20℃。西欧和北欧的西部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针叶林和混交林,而北美东北部的格陵兰岛则绝大部分是白雪皑皑的冰封世界。

湾流对西北欧气候的影响,以冬季为最明显。

受湾流的影响,北大西洋东西两侧海域气候迥然不同。在北纬55度到70度之间,欧洲西海岸的最冷月平均气温比加拿大东岸高16~20℃之多。比如,英国设得兰群岛以东海域,1月平均气温约为3.4℃;而同纬度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东北海域,却为-19℃,二者相差22。4℃!

受惠于这股强大的暖流,挪威西部沿海1月平均气温为0℃左右,北极圈内的巴伦支海西南部终年不封冻,位于北纬69℃附近的俄罗斯科拉半岛的摩尔曼斯克,成为举世罕见的高纬地区的不冻港。

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纬40度以上,也就是比北京更北的地方,英国、荷兰、丹麦从纬度上说已经到了黑龙江北部,但这些地方的冬天要比北京暖和得多。这都是得益于湾流的影响。

北太平洋西部的黑潮暖流,尽管没有贴近亚洲大陆边缘流动,但也对中国的气候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黑潮的变动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影响非常大。1953年,黑潮的向南移动了大约170公里,第二年,我国的江淮地区雨水滂沱,出现了百年未见的水灾;1957年和1958年,黑潮的平均位置又较之往年北移了,结果1958年,我国的长江流域梅雨减少发生旱

灾,而华北地区大雨倾盆形成水灾。

再看几个小的区域,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而其东西海岸,却迥然不同。

加拿大西岸的温哥华,在纬度上已经接近北纬50度,比中国黑龙江的哈尔滨市还靠北,但是当冬天哈尔滨一片冰天雪地时,这里却是绿树葱郁、春意盎然,比哈尔滨、甚至比北京温暖得多。这显然不符合从南向北气候越来越冷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据统计,温哥华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是零上3摄氏度,并且冬季是这里的多雨季节。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有一股巨大的北太平洋暖流(也称阿拉斯加暖流)沿着温哥华所在的加拿大西海岸北上,给这里带来了温暖潮湿的气候。看一下加拿大最冷月1月份的等温线图就会发现,在温哥华一带一条条等温线是与南北向的海岸带平行的,越靠近海岸的地方越温暖,好像与纬度无关。海洋中暖流的存在就像是在加拿大西海岸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取暖

器,使温哥华这一带在冬季里仍然温暖如春。

反观同纬度上的加拿大东岸,要比西海岸冷得多,很多地方每年封冻9个月以上。这是因为,加拿大的东海岸不仅没有温暖的洋流,反而有一股北极寒流(亦称拉布拉多寒流)沿海岸而下。

赤道国厄瓜多尔并不炎热,这除了其海拔高度比较高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当然,凡事都有利和弊,洋流也不例外。有的洋流给海上航运也带来了不少麻烦。例如,前面提到过的拉布拉多寒流,在南下的过程中,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域同墨西哥湾暖流相遇,冷暖交汇,使这里经常存在一条茫茫的海雾带。它还从北冰洋或格陵兰海每年带来数百座高大的冰山,给这一带的海上航行带来严重的威胁。泰坦尼克号就是撞上这一带的冰山而失事的。

澳大利亚西部和撒哈拉沙漠的西部,沿岸有寒流经过,致使那里的气候干燥少雨,形成沙漠。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