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光文潜日记1985年5月18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星期六(二)
编者的话:那时候的文潜还没有结婚,他脑子会充满奇怪的东西,不成连贯,前后无序,例如下文:她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应邀到香港。那地方颇...
在文言文阅读中,古代年龄称谓是高频考点,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词汇,不仅是古人对生命阶段的划分,更蕴含着独特的礼仪与文化内涵。以下结合教材实例与经典出处,系统梳理古代常见年龄称谓,助力同学们夯实文言基础。
一、幼年期:从襁褓到垂髫,见证生命最初的成长
古代对幼童的称谓多与 “衣物”“头发” 相关,直观体现了孩童的生理特征与生活状态:
襁褓:本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与布袋,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是生命最初阶段的代称。
孩提:指 “开始会笑、可被提抱的幼儿”,通常对应2-3 岁,常用来形容童年早期,如 “孩提时代” 便源于此。
龀(chèn)、龆(tiáo):核心与 “换牙” 相关。“龀” 指儿童换牙,“始龀” 即刚换牙的阶段,对应7-8 岁,在《愚公移山》中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便用 “始龀” 点明孩童年龄;“龆龀” 为合称,同样指代童年时期。
垂髫(tiáo):“髫” 指儿童下垂的头发,因幼童常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而得名,对应童年时期(约 3-10 岁)。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 “垂髫” 代指孩童,勾勒出桃花源的祥和图景。
二、少年期:总角、豆蔻,藏着性别与成长的细节
进入少年阶段,称谓开始区分性别,且融入了礼仪与审美元素:
总角:源于古代少年男女的发型 —— 将头发扎成左右两个丫髻,形似 “角”,故以此代指少年时代(约 10-15 岁)。《诗经・卫风・氓》中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便用 “总角” 回忆少年时的欢乐时光。
豆蔻:特指女子 13-14 岁,出自杜牧诗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以春日豆蔻花比喻少女的娇美,因此 “豆蔻年华” 仅可用于女子,不可泛称所有少年。
束发、成童:专为男性设定的称谓,指男子 15 岁。古代男子 15 岁时会将头发束起,告别孩童的散发状态,标志着向成年过渡,故以 “束发” 代指这一年龄。
三、成年期:及笄、弱冠,礼仪背后的成长仪式
古代以 “礼仪” 界定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与称谓差异显著,且常出现在文言经典中:
及笄(jī):“笄” 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及笄” 即 “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特指女子 15 岁,意味着女子已成年,可谈婚论嫁,又称 “笄年”。
冠、加冠、弱冠:均指代男子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时需举行 “加冠礼”,由长辈为其戴上礼帽,象征正式成年;因 20 岁男子身体尚未完全强健,故又称 “弱冠”。《送东阳马生序》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滕王阁序》中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均以 “加冠”“弱冠” 点明男子成年后的志向。
四、中年期:而立、不惑,源自圣人的人生感悟
中年阶段的称谓多出自《论语》,体现了古人对人生修养与认知的阶段性总结:
而立之年:对应30 岁,源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指人到 30 岁应确立人生目标与处世准则,实现 “立身、立业、立家”。
不惑之年:对应40 岁,同样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意为 40 岁时能明辨是非、不被外界迷惑,对人生有清晰的认知。
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均指代50 岁。“知天命” 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人到 50 岁能接纳命运安排,认清事物发展规律;“半百” 为直白表述,因 “百” 为整数,50 即 “一半”;“知非之年” 源自《淮南子》,说春秋时期蘧伯玉 50 岁时知晓自己过往的过错,后泛指 50 岁。
五、老年期:从花甲到期颐,致敬岁月的沉淀
古代对老年的称谓细致且饱含敬意,部分称谓还与纪年法相关:
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均指代60 岁。“耳顺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指 60 岁时能平和听取不同意见;“花甲”“花甲子” 则与 “天干地支纪年法” 相关 —— 天干(甲、乙、丙等 10 个)与地支(子、丑、寅等 12 个)两两相配,60 年为一个循环(10 与 12 的最小公倍数),故称 “一甲子”,“花” 形容干支搭配的错综如花瓣,故得名 “花甲”。
耆艾(qí ài):“耆” 指60 岁,“艾” 指50 岁,为老年的统称,常用来形容德高望重的长者,如《礼记》中 “五十曰艾,六十曰耆”。
古稀之年:指代70 岁,出自杜甫诗句 “人生七十古来稀”,因古代医疗水平有限,70 岁高龄较为罕见,故以 “古稀” 凸显珍贵,需注意 “古稀” 特指 70 岁,不可泛指所有老年。
耄耋(mào dié)之年:泛指高龄老人,其中 “耄” 指80-90 岁,“耋” 指70-80 岁,如曹操《对酒》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便用 “耄耋” 描绘长寿景象。
期颐(qī yí)之年:指代100 岁,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 指 “人生以百年为期”,“颐” 指 “需要他人赡养照顾”,体现了对百岁老人的关怀与尊重。
延伸知识:天干地支纪年法 —— 理解 “花甲” 的关键
要彻底掌握 “花甲” 的由来,需了解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核心逻辑:
天干与地支构成:天干共 10 个,依次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 12 个,依次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搭配规则:天干与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如第一年为 “甲子年”,第二年为 “乙丑年”,第三年为 “丙寅年”…… 直至 “癸酉年”(第 10 年);此时天干用完,从 “甲” 重新开始,地支继续往后,第 11 年为 “甲戌年”,第 12 年为 “乙亥年”,第 13 年为 “丙子年”,以此类推。
循环周期:由于 10 与 12 的最小公倍数为 60,每 60 年会重新回到 “甲子年”,故称 “六十年一甲子”,这也是 “花甲” 代指 60 岁的根本原因。
在考试中,天干地支纪年法常以 “推算年份” 形式考查,如已知 2023 年为 “癸卯年”,2024 年即为 “甲辰年”(天干 “癸” 后接 “甲”,地支 “卯” 后接 “辰”);已知 “戊戌变法” 发生于 1898 年(戊戌年),则 1900 年为 “庚子年”(天干 “戊→己→庚”,地支 “戌→亥→子”)。
古代年龄称谓是文言文中的 “文化密码”,既关联着课文理解,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温度。掌握这些称谓的含义、出处与适用场景,不仅能应对考试,更能深入体会古人对生命的细腻观察与敬畏之心。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