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十天干”原本是用以纪日 阴历年就比阳历年相差了10.88天

来源:专著 发布:林子朱 33

“十天干”原本是用以纪日

《史记》称“十天干”为“十母”。一个月大致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旬。每旬十天,就用“十天干”来表示。后来也用以表示四季:“甲乙”指春季,种子破壳而出的意思;“丙丁”为夏季,植物明显茁壮;“戊己”居中,指夏秋之际,枝叶茂盛,将要结出果实;“庚辛”即秋季,万物能收成;“壬癸”为冬季,种子的活力深藏于内。“天干”配“五行”,则是:甲乙属木、丙丁为火、戊己属土、庚辛为金,而壬癸则属水。

《史记·历书第四》记载:黄帝时考察星度,制定历法,建立了五行序列,确立起阴阳消长的规律,纠正了闰月余分数值的大小。中国的历法,向来采用阴阳合历,称为“农历”。以月球(阴)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而以地球环绕太阳(阳)一周为“一年”。由于一个朔望月约29.53天,一年即有354.36天。但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即回归年)却有365.24天,阴历年就比阳历年相差了10.88天,为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会通过合理的“置闰法”。那就要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古代农耕社会,需要更为精准的历书,所以历代都有专门研究历法的官员,依据日月运行的周期,及其对节气时令的影响,并且配合“金、木、水、火、土”五星辰的情况,审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正确日子,使百姓得以掌握时令节气的变化,从事农耕生活。以四方(东、西、南、北)配四时(春、夏、秋、冬),十分周密而可行。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