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邹衍提出五行相克史观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威王、宣王时期,邹衍等人著书立说一五德终始说,提出古帝王朝代的更替,与五行的相克相呼应。黄帝为土德,夏禹为木德,由于木克土,所以夏禹继黄帝而兴起。殷汤为金德,金克木,因此殷取代夏。周为火德,火克金,是以周武王灭商纣王。秦为水德,则是秦始皇采纳这种“终始五德之运”的传说,认定周朝是火德,水能克火,才自命秦为水德,符合天意,秉承天命。邹衍的“五行相克论”,很可能启发了董仲舒的“五行相生论”。董仲舒指出: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就好像父生子的关系。他把五行当作“五种行为规范”,以司农为木、司马为火、司营为土、司徒为金、司寇为水。司农的尽责使仓库充实,司马的才能完成军饷的备足,可见木能生火。依此类推,司马的作用影响司营的工作,所以火能生土。司营的任务,促使司徒工作顺利,因此土生金。司徒的廉能刚毅,助成了执法的司寇,证明金能生水。司寇明确断狱,百工便能乐业造器,使司农的有便利工具,说明水能生木。
然而,我们深一层追究:黄帝为土德,还能接受。夏禹治水有功,为何不是水德而是木德?何况黄帝之后尚有尧、舜,为什么一下子跳到夏禹?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何以称为水德?种种疑问,也实在难以解释。我们不反对五行有生克的作用,但是生克作用很可能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只能弹性运用,最好不要强调必然如此。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