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代更替好像从周开始
孔子和老子两大圣贤,都在解说易理。两老心目当中,都有古代圣王的名位。但是,孔子多次提出尧、舜,老子则从来不明白指称。中华道统,自尧、舜、禹、汤、文武至周公一直持续流传。孔子明白加以尊崇,是为了树立典范,供后人学习。老子隐名不称,则是为了方便后人随机应变,从道不从人。如此,才能继旧开新绵延不绝。
黄帝是落实伏羲理想的第一人,尧、舜是公天下的榜样。禹开始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却没有私天下的意图。
朝代更替真正有史料可据的,是殷商以后。倘若如此,周取代商,应该是第一次朝代更替。商与周,显然有相当密切的政治关系。相对的地理关系,则是商在东而周在西,东方木、西方金,金克木,所以周灭商。秦为火,东周共主衰微,王命不行,因此造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老子倡导道德。言论自由,导致诸子百家各自发挥。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一统政府,取代周室,即为火克金。汉为水,刘邦灭秦,便是水克火。唐朝引入大乘佛教,号召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岂不是以土克水?
中国人、中国字、中国话,最具有弹性和包容性,也最容易牵强附会。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也就是《易经》“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思维。
孔子把它说成“无可无不可”,这对于现代人愈来愈把科学看成宗教,认为其神圣而不可侵犯,实在是一帖最好的清醒剂。应该精确的,当然要精确;不必要精确时,只要差不多而不是差太多,又有何不可?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