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第一章(一)五行学说始于《尚书·洪范》-五行为何相克又相生?

来源:原创 发布:红姐 28

一、五行学说始于《尚书·洪范》

《史记·孔子世家》指出:孔子以诗、书、礼、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的“书”便是《尚书》,该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周朝的文书当中,有一篇记载箕子为武王陈述“洪范九畴”的文件,称为《洪范》篇。把“水、火、木、金、土”当作宇宙中五种最为根本的物性,分别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性往下润湿,火性向上焚烧,木性可弯曲也能伸直,金属可凭人意而改变形状,土壤能够种植、收获五谷。原来的用意,也许是归纳出宇宙间五种基本的行动方式,作为万事万物共生共存、互相调整因应的行动准则。把“水、火、木、金、土”当作五种基本对象,不过是静态的象征;倘若代表五种基本行动方式,那就是动态的表现。

中华文化源于《易》,宇宙万物无不变动不居,我们是由“行”求“知”的民族,所以重视五行的研究。

《洪范》除了“五行”之外,还提出“五事”“五纪”和“五福”。“五事”指貌(态度)、言(言论)、视(眼光)、听(听觉)、思(思想),认为态度要恭敬、言论要正当、眼光要明亮、听觉要清晰、思想要通达。“五纪”即岁、月、日、星辰、历数,都是关于天象时令的推算。“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也就是长寿、富裕、健康安宁、修养美德、年老而得善终。我们的手掌,共有五根手指头。五指握拳,象征可以自行掌握,所以古人常用“五”,也就是“一、三、五、七、九”五阳数的中数,来归纳相关事宜。

五行为何相克又相生?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