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绍基先生,栾川潭头东山人,字子正,号东坡。生于1898年,卒于1980年。
先生嗜画成癖,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未间断。没有笔,就用苘麻束而以代;没有纸,即以笋叶木板替之;没有墨,就调和黑土煤烟使用;没有颜料,便研白粉红土敷涂。由于其勤学苦练,加之天资聪颖,终于在以绘画、书法、诗词、金石为主,兼习武术、曲艺、又涉木、石、竹、染等匠作工艺,诸多行当取得了显著成就。
挥洒丹青数十年,
巧施翰墨妙中研;
镌凿金石三百个,
题著诗文上千篇。
绍基先生爱好广泛,除诗书画印,说拉弹唱外,还跟能腾空抓鸟的武林高手胡安、胡仓有等学练武术,枪刀鞭棒,飞腾拳脚等都有一定功夫。绰号武林王。
日寇侵犯中原,国民党部队败退潭头。有一次,国民党军的兵丁强迫先生去给他们担水,四五个马弁持枪跟在身后,先生不慌不忙,走到井台上,放下水桶,乘其不备,就势抡起手中的勾担,回身一扫,几个大兵“冷丁”倒下,当他们愣神爬起来时,先生早已不翼而飞了。
1939年河南大学搬迁潭头期间,在河大地下党支部和进步教授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多种学术团体和文化组织,不断向师生和当地群众进行革命理论教育和抗日救亡宣传。为了牢记“七七事变”激励大家抗日报国热情,教授李俊甫、助教张元龙邀聘绍基先生料理开办“七七服务社”,经营文房四宝、进步书籍等。绍基先生又请潭头热心青年张艮坡协助从洛阳购回石印设备一套,除印刷课本外,还印发《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一些抗日歌曲和《僧多粥少》漫画以及剧本、演唱材料等抗日宣传品。当时的文化名流,如河大教授、书法家许均,“七七中学”训育主任苗叔陶、嵩县德亭善画梅花的白瑞卿、大王庙擅作兰草的张月亭以及能编会唱的潭头张艮坡等,常常云集于“七七服务社”,吟诗作画,说拉弹唱,一时间,“七七服务社”成了潭头的文化中心。
更难忘的一次是,绍基先生去嵩县给“七七服务社”进货,路过嵩县蛮峪岭时,突然从路边丛林中窜出一帮强人,要拦路打劫。先生沉着冷静,有意把行囊撂在路中,暗中运气,观察动静,抓住几个歹徒上前低头解包袱之机,说时迟,那时快,“嗖”的一声,飞起一脚,将其一个歹徒踢出一丈多远,滚爬到路下。另几个还想上来招架,先生一手一个,使出“左右向火势”,使这两个贼人狗头相撞遂又反弹分倒在地,哭爹叫娘,动弹不得。其他几个强盗见势不妙,嘴里嘟囔着:“真倒霉,碰上武林王了,真臊气,快跑,快跑。”忙从地上爬起鼠窜而逃。先生舒气一笑,收拾行李,从容上路。
直至耄耄之年,先生还在打麦场上,拿起木掀当大刀,劈来砍去,套路纯熟,豪气四溢,围观乡邻赞叹不已。先生留有《拳谱》一卷,一些体育爱好者,常借而习之。
流传地区:栾川潭头
讲述者:张月亭
记录者:宋明方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