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泽被乡里常志箴-常志箴 乳名勤铭 栾川南街人

来源:原创/搜整 发布:大学生 26

常志箴,乳名勤铭,栾川南街人,生于1894年,他于1932至1940年间曾先后任河南省政府委员,代理省财政厅厅长,参政院中将参议和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在那个时代能为人民为国家做一些好事、实事,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他育才树人,泽被乡里的义举,一直被家乡人民传颂着。

贫而好学

他父亲常育才,因家贫,弃儒务农。母亲关荣,娴淑有德,敬睦乡邻,蚕桑纺织,艰辛持家。

志箴幼年时,母亲常以树枝画地教他识字,夜间他还常帮母亲缫丝。有一次,他母亲教他认字,他突然不解地仰着小脑袋问他母亲:“妈!为啥给我起名叫勤铭,笔画多,不好写,还不知道是啥意思?”母亲把他揽在怀里说:“那是你爹请他朋友老私学先生给你起的小名,还给你起了个大号叫志箴。”“那你赶紧给我讲讲,起这名有啥说事?”“先生说,咱家穷,得让孩子记住要勤快,小孩勤,爱煞人,小孩懒,不奈烦,勤能补拙,俭以养廉”;“铭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让你把这些道理刻在你心上,永远不要忘记。”“先生的心真好,我要永远记住他的教导。那我的大号‘志箴’又是啥意思呢?”母亲说:“这道理可深了,先生想让你树雄心,立大志,并且要时常规劝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诺言和志气。”志箴好像领悟了些什么,站起身来,向母亲保证说:“大人们的良苦用心,我明白了,我要勤劳廉洁并时时要求自己,立志做个真正的男子汉。”母亲高兴地说:“好孩子,记住就好;不过,世上的好些事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要有恒心,才能成功。你看这吐丝的桑蚕,一丝一丝一天一天吐丝做成一个大茧,咱们再缫丝纺织,做成绸缎衣被,供人们享用,这小小的桑蚕,看着不起眼,可它起的作用却是很伟大的。再说种树吧,由种子育成树苗,也是很不起眼的,可是一旦它们长成参天大树,既能做有用的栋梁之才,又可遮阳成阴让人们乘凉,你没听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吗!做人,要做有骨气、讲正义的人,要不,人连那些动物、植物都不如了,一个人生在世上,就要对别人、对国家做些功德,才不愧来世上一趟,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呀!”年幼的志箴,只听得连连点头,句句称是。

志箴由于聪明勤奋,刻苦好学,竟考入开封农专,专攻农桑,昼夜苦读,终有所成,曾任直、鲁、豫巡阅使署蚕桑处处长,兼河南道蚕桑局局长,主张发展蚕桑以求民富国强和实业救国。直至高就,他都未忘却参加工作后给自己立下的办学校兴教育、购图书育英才和尽孝道修墓园三个情系桑梓的宏愿。

办学兴教

他常对夫人曲湘波说:“我是喝栾川伊河水长大的,饮水思源,不能忘本,总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人民多做点好事。”夫人说:“你说的很对,叶落归根,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我们还是栾川人,人不能忘本,为故乡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是应该的,咱们大家一起来做吧!”“那好!我们就先从办学开始吧,我从小亲身经历过,栾川地处深山僻壤,穷苦孩子上学,实在太难了,你就帮我办学吧。”于是他在故乡栾川,取“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之意,开办“耕莘小学”、“耕莘中学”,亲任名誉校长,师资由他在洛阳聘请,先后聘送栾川的教师多达40余人。还为50多户贫困人家免除杂款捐税,虽然他兴学办学校在经济上、精力上付出不少,但他乐此不疲。他常对家人说:“栾川的莘莘学子有学上,不需少年负箧曳履求学他乡。后生可畏,建设家乡有望,我心安矣,我愿足矣!”除此之外,他曾在他工作过的新安县兴办了“嵩岳中学”,嵩县开设了“嵩岳分校”,在开封办起了“任时女子中学”,并让夫人出让校董;还为开封艺专捐赠银洋数百元。

书道育人

志箴一生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对故乡更是如此,他除办学外,还在栾川开办育才图书馆,馆内陈列着常先生亲自选购的《万有文库丛书》、《百科全书》、《二十四史》、《本草纲目》、《芥子园画谱》和国内外通俗文学等各类图书六千余册,供栾川青少年和家乡父老观赏借阅。栾川育才图书馆聘请七里坪杜仁安老先生专门管理,每天到馆内借阅书籍的师生和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为此,栾川七里坪常及中先生曾赋诗赠予志箴,诗曰:“黄金散尽为买书,不修金屋建书屋,志箴宏愿泽桑梓,栾川子弟乐读书。”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育才图书馆办得红火时,国民党的“伏牛山工作团”进驻栾川,他们以“禁政理俗”之名,大肆搜捕共产党。扬言:“共产党利用图书馆搞地下活动,必须立即停办,否则就一把火将图书馆变为灰烬。”常氏家人万般无奈,连夜将几千册图书用箩头担到虎坪沟宋丙寅家附近崔家凹杨树底下放了一堆,用草盖好,又不敢暴露送书人的姓名,只想这是宋丙寅出入的必经之路,他又爱书如命,他只要见到这些书,肯定会拿回去的。不巧不成书,这书被大字不认一个的放牛娃宋小堂发现了,他不识字,对书不感兴趣,便跑去对识字人宋丙寅说:“哥哥,你去崔家凹大杨树跟看看,有宝贝。”他将宋丙寅连拉带扯拽到崔家凹,宋丙寅一看,“啊呀!这么多书,还都是好书,谁会半夜三更把书放在这里呢?在这荒乱的年代,可能有不愿告人的原因,先抬回去,再说,这里不是放书的地方,等有人寻了再奉还人家,万万不能把书弄烂弄丢。”说罢几个人慌忙将书抬回家藏了起来。常氏家人这大胆冒险的一着还真行,才使这批宝书免遭一炬。

一直到建国后,县建立文化馆时常氏家人和宋丙寅等,才将那批图书奉献给县文化馆,这些宝贵图书成了栾川县图书馆的奠基者,当年的育才图书馆,堪称栾川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民办图书馆。

圆墓报恩

志箴常对家人说:“我痛感母亲辛劳一生,死后却因家贫无墓地安葬,自己由于求学在外又没能亲奉汤药、亲视殡殓,未尽人子之责而抱恨终身。”时常想为母亲修建墓园,以报母恩。作为贤内助的曲湘波,非常理解丈夫的拳拳报恩之心,连同子女在内,都支持父辈的想法,齐说:“我们从今天起,就省吃俭用,积攒能够储存的每一文钱,以备将来为祖母修墓之用,以彰先德,以尽孝思。”志箴经多年筹措后,开始设计、修建墓园。并利用多次赴南京开会之便,多方邀请国民党军政要员以及学术界、书法界名流章太炎、于右任、章炳麟、林森、蒋介石、汪精卫、吴佩孚、张钫、张学良、马相伯、居正、戴传贤、徐世昌、杨永泰等40余人,为其母亲墓园撰文题词。之后购买洛阳龙门石料,请名匠将之镌刻其上,镶嵌于墓园拜堂之内楹额之中。

1939年有一天,清光绪举人、博学多才、工诗词、善书法的郭芳五老先生,他在志箴家,一面品茶,一面欣赏康有为给志箴写的“为善最乐”书法横额。郭说:“写得好!志箴老弟,你就是乐善好施。”志箴接着说:“老兄不更是如此吗?这‘为善最乐’四个字很富哲理。”说罢,还取出各位名人为常母墓园题词、楹联手迹所装裱成的卷轴请郭老先生一一赏析。老先生边看边说,他称赞于右任的书法遒劲飘逸,章炳麟的篆书极富功力,当看到曾任北大校长时已97岁高龄的马相伯老人“继辉孟母”的题词后,连声说:“马老所题,难得,难得!太夫人是颇具孟母之德的!其他的题词也都是珍品了!”志箴也忙笑着说:“你老兄为我写的条幅不也是珍品吗?”说罢,二人开怀大笑。

值得庆幸的是,这墓园的撰文题词石刻大部分保存完好,这本是志箴对母亲个人的纪念,不想这些书法、碑碣、真草隶篆,各有千秋,龙飞凤舞,妙趣横生的珍品,在栾川如此集中,全国罕见。专家认为这些碑刻无论是文物研究,还是书法艺术,甚至雕刻技艺,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的骄傲,它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也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特殊影响。因而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拨款修建场所,重新镶嵌布置,供游人赏研。这是常家老少所始料不及的。

为了陪衬栾川县城和墓园的环境,志箴当年还将园后龙泉山购置,广植松柏,如今绿树成林,路随山修,亭廊滑道,一应俱全,由市政局辟为“龙泉山公园”。游玩赏景者,锻炼身体者,每每驻足“公德”碑前,无不感叹:“这才真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

老人谓:“家贫出孝子,困厄出人才,诚然也。志箴志存高远,自我箴规,谨细慎行,俊杰廉正之人也!”

他当选为国民参政员后,几次赴重庆出席国民政府参政会议,和郭燕生一起联名上书,要求与共产党真诚团结合作。坚决拥护国共组成联合统一战线,一致抗日。他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主张团结御侮,共同抗日。抗战爆发,难童、灾童日益增多。他心急如焚,即办粥厂,设茶站,设收容所,收容逃亡儿童。

每逢水、旱、蝗严重灾害时,他为人民的苦难、叹息、焦急,更促使他,为救济灾民、难童而不懈奔波,作为河南省赈务委员会主席,常亲自到灾区视察、放赈。

为了抗战大业,他抱病在卢氏参加高级军政会议,会上力陈抵抗日寇方略,在回家途中,不幸坠马病逝,年仅四十九岁。殡葬时,群众路祭,送葬者逶迤于途。栾川县第一位中共党员符元亮先生在悼念挽诗中写道:

泽被后进育英才,

桃李成荫苦心栽;

君山栾里正春茂,

泪盼声呼常公来。


流传地区:栾川

讲述者:符元亮

记录者:宋明方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