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一张借粮条-上个世纪50年代 栾川一中有一位很好的理化教师

来源:原创/搜整 发布:大学生 15

上个世纪50年代,栾川一中有一位很好的理化教师——李建基先生。后来突然不见了,据传他是因“历史问题”不能在校执教而离开的。他返乡务农后,由于当时穷困的三川小红之地难以养家糊口,无奈他背乡离井,到洛宁长水的一个山村里谋生去了。

谁能想到三十年后,李建基之子李有典在三川小红老庄拆旧屋盖新房时,在墙缝里找出了一张变了颜色的借粮条,就是这张借粮条。才解除了李建基先生的难言之苦,洗刷了他一生的不白之冤。

这张长、宽不足三寸,年久烟熏、颜色发黄、但字迹十分清晰的借粮条,是在纸的背面上从左到右,用毛笔黑墨竖行写着:“今借到李建吉玉谷壹仟斤  西进支队警九旅供给处经手人6/12”,条据上边盖有两枚椭圆形红色公章,一个骑缝,一个完整,印文是:“西进支队第七十七旅供给部”,印中图案为光芒四射的五角星,星两边还有两条直线。

李建基(参加工作时,才将名字中的“吉”字改为“基”字)本人,在函访的复信中,毫不含糊地写道:“因为这张借粮条,我始则被国民党反动派借机欺压敲诈,后在‘肃反’中误为‘历史问题’,被‘戴帽’开除。可当时又找不到申辩的证据:那张借粮条。实在是有苦难言,才蒙受了这终生难忘的不白之冤。那张‘救命’的借粮条,是在1947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拔掉抱犊寨这个匪首霸占的据点,部队进行两次围攻,数天后解放军突然停止进攻,而从大红沟退到姚湾九间房一带,我们小红沟西坡根的老庄一带,也住了一个团的兵力,我家住了一个连。由于部队刚从前线撤下来,疲倦不堪,战士们一躺下就沉睡半天,因为那次战斗我军伤亡比较惨重,几乎处于弹尽粮绝的境地。身上除了一支抢和少数子弹外,就是空无一粒食品的细长粮袋,战士们面带饥愁,干部们心急如焚。在此情况下,部队仍是军律严明,秋毫无犯,搞不来基本口粮,首长都很作难。当时,我们那个地方,还是土匪、伪保甲长控制着,他们当时虽然已逃跑在外,而群众对解放军还不很了解,不敢和解放军接近。我当时对共产党和解放军虽也不甚了解,但我是刚从学校回来的学生,知道解放军对待学生是有好感的,没有什么害怕的地方。就在家中和他们处在一起。于是,部队首长就让我出头设法向百姓们借点口粮。可我想到,我们那里也是有名的穷地方,谁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虽是秋收刚过,但一年的口粮怎么办?土匪又经常出没,哪一回不向群众派粮要款,来日方长,我怎么忍心向群众借粮呢?可是我又一想,我虽无慷慨解囊来支援解放军解放抱犊寨的觉悟,但解放军为了解除群众的痛苦而解放抱犊寨,忍饥挨饿,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为了什么?而我为什么不能贡献点粮食让战士们充饥呢!于是,我向首长表示愿意拿出一千斤玉谷以解决战士们的急需。部队首长紧握住我的手说:‘在非解放区能得到你这样的帮助,实在是感激不尽,共产党绝不亏待你,我们这么多的军队,你有多少粮食能供给起我们?只要你能借给我们一千斤,以解急需就可以了,我们给你打借条,不管什么时候,此地解放了,一定偿还你,你不要害怕,我们这不是拼大户,拼大户是不会给你们打借条的’。说罢着人打了借条,盖了公章,交给我。于是他们就通知连队到我家每人领取三斤玉谷(供三天之用),当时不仅在小红,而且在姚湾的战士也来领取了。顿时,战士们才有了喜脸,眉开眼笑了。当战士们领到了玉谷,就如获至宝地用磨子、铁锅,推的推,炒的炒,装的装。霎时,部队又接到紧急命令,军号一响,又转移了。有的没磨成,也没炒成,就拿着半成品装进口袋走了。当时解放军的艰苦生活是可想而知的。

当部队转移后,我的问题就来了。抱犊寨上的土匪下山了,耀武扬威,到处抢粮要 款,弄得鸡犬不宁。当然,我也不能幸免于祸,加上有人告我为八路军捐粮这个‘大事’不但粮款加倍交纳,而且还要拿我问罪。无奈最后向他们说了谎话,托人讲情,结果派我给他们买五十条香烟、一支步枪,还得上寨服役,为土匪效劳。那张‘借粮条’当时很怕土匪找到,我母亲将借粮条塞在墙缝里。参加工作后,母亲年龄大了、也糊涂了,忘了地方找不着,没有依据也不敢向组织交代,一直蒙冤至找到借粮条,才向组织说明实情,以洗我蒙受的不白之冤。”

这张借粮条,经核实后,县政府认为:当年解放军在解放抱犊寨的战斗中,遇到困难,李建基思想进步,不惜将自家粮食慷慨借给解放军,这在非解放区是难能可贵的,李家为豫西早日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我们党和政府应该把当年人民解放军所借救命粮如数还上,并给予奖励。经县长批示,县民政局先后两次偿还和补贴人民币680元。条据交由县档案馆保存。

县档案馆珍藏的这一张既能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军纪严明的高贵品质,又可见证党和人民政府言而有信、取信于民的优良传统,更足以体现人民群众爱憎分明、支援革命的奉献精神之借粮条同其照片,在《河南日报》见报后,立即引起了中央军事档案馆的高度重视,随之《中国档案报》、《人民政协报》相继报道。西柏坡革命纪念馆更向栾川县档案馆发来请调“借粮条”的请求信件。来信称:当年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是我军三军经略中原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建吉同志一家支援我军粮食壹仟斤,是当时栾川人民、河南人民和解放区人民支援前线的有力证明,是对党中央英明决策的有力佐证,也是陈谢兵团行动的实物证件。把它放在西柏坡纪念馆,不仅面向全国,而且面向全世界,同时更好地宣传李建吉、宣传栾川,使其发挥更好的教育和宣传作用。县档案馆经县有关领导批准后,按规定办理了交接手续,现该“借粮条”原件,在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布展。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西柏坡演出时,还以“借粮条”为内容编演了小品《借粮》,并以特写镜头将“借粮条”的原件,展示于世人。

流传地区:河南栾川、河北西柏坡

讲述者:李广福

记录者:宋明方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