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在人们的眼里,是指龙井泉、龙井村?或者是指龙井寺、龙井茶?其实,说到龙井茶,“四者合一”,是相辅相成的。
龙井泉,一名龙泓,又名龙湫,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南的风篁岭上。传说,龙井泉与江海相通,龙居其中,故名。其实,龙井泉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已经出名了,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龙井泉发现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此外,在明代时,于龙井泉中发现的一片“投书简”,其上刻有东吴赤乌年间的“水府神龙”祈雨告文,这也证实了这一点。
龙井泉出自山岩,属于岩溶裂隙泉。由于井中泉水溢出与井底泉水涌入时,水的比重和流速的不同,只要用小棍轻轻拨动水面,水面就会立刻出现一条由外向内的波动分水线,被人们视为奇观。历史上,有“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之说。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也载:“今武林(杭州)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又其上为老龙泓(即老龙井),寒碧倍之,其产茶,为南北山绝品……求其茶泉双绝,两浙罕伍。”清代乾隆皇帝多次来此品泉试茗,还写有《坐龙井上烹茶偶成》等诗作,对用龙井泉品龙井茶平添了无尽韵味。与龙井泉相映成趣的是泉的四周还有神运石、涤心沼、一片云等胜迹。与龙井泉紧挨的西侧,建有龙井寺,内有茶室,用龙井泉之水,沏上其地龙井村姑采制的龙井茶。如此,龙井泉、龙井寺、龙井村和龙井茶,可谓“四龙合一”,相得益彰。如此,品茗赏景,别有一番情景,它构成了杭州的新西湖十景之一——“龙井问茶”的主要内容。
韬光和灵隐,两寺本是一山门
韬光寺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面崇山峻岭间的巢枸坞内。步行时,顺灵隐寺山墙往西,沿石路直上韬光道,穿越半山亭,便到了峰顶凌空的韬光寺。
韬光寺,以人名寺。韬光本是唐代四川一位高僧的法号。相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离开四川,云游名山大川。临行时,其师嘱咐韬光;“遇天可前,逢巢即止。”而当韬光云游到杭州灵隐山巢枸坞时,正值大文学家白居易——白乐天任杭州刺史。于是,韬光遵照师父的教诲,在此住了下来。作为四川同乡的白乐天,闻听此言,又慕韬光才高八斗,便亲自造访,两人经常吟诗唱和,结为至交。白乐天自感经常上山打扰韬光,过意不去。为此就在衙门内的虚白堂备素斋一席,以诗邀请韬光进城入席小叙。诗的结尾特地声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后来才知韬光自四川来到山寺,自持甚严,足不入市。韬光很有礼貌地写了一首诗唱答。他先说自己是:“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古眠。”最终道出:“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其意是虽然与白氏结为好友,但不愿为尘嚣玷污。白氏得到韬光的诗后,更加敬重韬光,便亲自来到寺院。于是,韬光用寺内金莲池水煮茗,与白乐天真情相伴。至今,在韬光寺内仍保留着金莲池,后人为纪念韬光与白乐天的这段情谊,又将金莲池称之为烹茗井——它就是当年白乐天与韬光汲水煮茗之处。韬光与白乐天的这段佳话,在韬光的《答白太守》诗中也谈到:“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用种金莲的金莲池泉水煮茶招待白乐天,当属美事。莲池旁有一亭,上书“观海”两字,据说是韬光陪同白乐天观望西湖山水之处。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站在亭前平台,极目远眺,西湖宛若明镜,湖中游船隐约可数。再往前,天边一条白线,这就是钱塘江了。于是,又有“韬光观海”之说,旧时列为“西湖十八景”或“钱塘十景”之一。不过,据查,韬光寺与灵隐寺原是一寺,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诗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清代李卫《西湖志》也说:“云林(灵隐)寺僧不能不饮韬光之水,韬光寺僧不能不走云林之路。”其地产茶,历史久远。在贞元中,陆羽游杭,住在灵隐寺,曾作有《天竺、灵隐二寺记》。明时,其地产的龙井茶已经扬名。如今,其地已成为考证龙井茶历史的重要资源。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