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净慈寺是“点茶三昧手”南屏谦师的住地

来源:原创 发布:匿名 29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侧的南屏山北麓,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由吴越国王直接创建。宋时,改名为净慈寺,规模仅次于径山寺和灵隐寺,在“禅院五山”中,名列第三。寺院西侧供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和尚)塑像,东侧有运木古井。寺前有碑亭“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

净慈寺作为江南著名禅院,自然也与茶结缘。寺僧以茶悟性,颇多茶艺高手。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时,于元四年(108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西湖北山葛岭寿星寺小叙。此时,住在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闻讯赶去拜会,并亲自为知州苏东坡当场点茶。苏东坡深知谦师点茶有道,品饮了谦师亲手点的茶,更觉谦师茶艺高明,于是当场做诗一首,题名《送南屏谦师》,以示庆贺。诗曰: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

先王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在诗的“序”中,苏东坡还说:“南屏谦师妙手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言传学到者。”

其实,苏东坡本人就是一位诗人兼茶人,不但知茶理,懂茶功,还是一位茶艺高手,但对谦师点茶技艺,佩服不已,足见谦师茶艺之高。事隔几年之后,苏东坡又作《又赠老谦》诗:

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

清夜漫漫困披览,斋肠那得许悭顽。

由于苏东坡称南屏谦师为“点茶三昧手”,从此,“三昧手”就成了沏茶技艺高超的代名词。对这一纪茶典故,历代多有记载。其实,南屏谦师作为一位高僧茶艺水平又如此之高,是禅林提倡饮茶的必然结果。

南宋时,净慈寺主持虚堂智愚,也是一位著名的茶人。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高僧大应国师南浦绍明入宋求法,到杭州净慈寺参谒虚堂智愚禅师。在学佛的同时,也探讨茶功和茶艺。直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秋,虚堂智愚禅师奉御旨调至径山法席为四十代主持,南浦绍明也随师至径山寺继续学佛;同时,也跟虚堂智愚禅师学习径山茶宴仪式,日僧南浦绍明在宋长达九年,在净慈学佛多年,跟随虚堂智愚为时最长。南浦绍明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辞师回国后,广泛传播饮茶之道和茶艺之技,为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净慈寺在中国茶文化交流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老龙井景点是龙井茶文化的再现

老龙井景点,由“十八棵御茶”、宋广福院、狮峰山等景观组成,位于杭州狮峰山的胡公庙老龙井寺(宋广福院)前。相传清乾隆皇帝巡游杭州时,乔装打扮来到龙井村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老和尚献上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狮峰龙井,乾隆饮后顿感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遂下马亲自采茶,所采茶叶夹在书中带回京城,因时间一长,茶芽夹扁了,但却备受皇后赞赏。乾隆大喜,传旨封胡公庙前采过茶的茶树为御茶,每年进贡京城,供皇后享用。因胡公庙前共有十八棵茶树,当地人就称之为“十八棵御茶”。至今,这块茶园仍在,并被保护起来。据历史记载,乾隆曾二上龙井村探茶,并为此作有三首西湖龙井茶诗:《初游龙井志怀三十韵》、《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和《再游龙井作》。

1952年,朱德总司令来杭视察西湖龙井村时,还视察了“十八棵御茶”。如今,“十八棵御茶”已砌石围栏加以保护,连同相邻的茶文化景点:宋广福院、老龙井、二老桥连成一景,得到整修保护。景点内还辟有“龙井居”,专门展示龙井茶文化历史,使人们能依稀见到当年龙井茶的风姿。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