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背后:如果梦不是幻想?你有没有想过梦到底是什么?

来源:抖音
发布:Zach
2025-09-05
热度:11
哲悟

1865 年的4月华盛顿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独自坐在桌子前,眉头紧锁,眼神中带着无法言语的沉重。这几天他不断做着同一个梦,他梦见自己躺在灵柩中,周围的哀悼人群一遍又一遍的走过,那一幕清晰的仿佛在真实发生。梦中的林肯走向大厅,他问:这是在做什么?是葬礼。葬礼?谁死了?是总统!林肯的心猛地一沉,这不只是一场梦,而是一种不安的预感,像冰冷的手掌压得他几乎无法呼吸。几天后4月14号,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遭遇刺杀,他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暗杀的总统。林肯为什么能梦见自己的死亡?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梦中的预兆?如果梦能预见未来,那他到底是什么?是大脑的随机放电?还是跨越时空的信号?荣格在1944 年,他曾梦见自己进入过一个平行的世界,那是一个宁静和谐充满生命力的地方。这个梦是否意味着梦能带我们穿越到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世界?今天我从电影《盗梦空间》开始,揭开梦的迷雾,探讨梦到底是什么?是未来的预兆?是隐藏在我们深处的另一种存在?还是通向另一个 "平行世界" 的桥梁?


梦是什么?2010年一部电影在全球引发了巨大的意识地震,就是《盗梦空间》,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你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梦中的梦的科幻片,但其实这部电影的真正主题或许是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否也可能在梦中被种下?《盗梦空间》借助梦境潜移的设定,探讨了信念是否可以被悄无声息的在梦中植入的哲学命题。在电影里,主角科布接受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他要带领一组梦境的 "潜行者" 进入一个富二代的大脑中,在他的潜意识的最深处,植入一个这个富二代自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想法,那就是让他自愿解散他父亲留下的能源帝国!而是种下信念!让他自以为是他的大脑产生的。


他为了做到这件事情,团队必须一层一层往下潜入梦境,就是梦中梦。每下潜一层,时间流速就放慢很多倍。第一层是一周,第二层是半年,第三层是几十年。而在最深的意识边界区,有一个地方被称之为 "潜意识的荒原",在那里你会彻底忘记自己在做梦,会把虚构的建筑、虚构的人、虚构的痛苦全当做现实在发生。也就是说,越深入梦境,他越像现实,越像现实,你越无法醒来。电影最后的那一幕,主角科布终于回到家中,他转动那枚陀螺,他自己的图腾,他能分辨梦境与现实。如果他停下,说明这里是现实,但如果他永远旋转下去,说明他还在梦里面。镜头渐进,陀螺摇晃了一下,却没有倒画面定格。电影结束,观众席鸦雀无声。因为诺兰他要我们自己问自己,你现在在醒着吗?问题来了,一个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片子?这可不是一时的灵感。诺兰从 2001 年开始构思,到耗时 6 年打磨剧本,2009 年完成拍摄,前后历经近9年,才将这个想法落地。


诺兰他不是编剧出身,他的早年生活极其安静,他家里没有电视,只有书,他的母亲是语言学家,他的父亲是广告创意人,就沉浸在符号和叙事构成的世界里面。而盗梦空间的灵感,源自他对梦境逻辑的长期兴趣,尤其是梦境中空间结构和时间感的变化。他说:"如果梦境会影响清醒世界的设计,那反过来,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个世界,是不是也是一种被构建出来的现实呢?"当然,这只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哲学假设,他并没有科学验证,他开始执着于一个结构:梦,记忆、现实的边界,可以通过叙事破解出来吗?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记忆碎片》用记忆倒叙,《致命魔术》用视角欺骗,《星际穿越》开始玩维度,而《信条》干脆把时间倒流!他的作品从《记忆碎片》、《星际穿越》到《信条》,每一部都在打碎现实感。


在盗梦空间拍摄期间,诺兰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以为梦境是随机生成的,其实梦境有逻辑、有空间、有规则,它们就像一个还没醒的平行世界,梦像一个平行世界,这也是另外一个人说过的话,他就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一生写下了关于潜意识最深的著作,他提出了 "集体潜意识"、人格面具、原型等理论。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位心理学的巨人其实是多次做出精准预言的梦境敏感体质者。他曾经在一战爆发之前连续梦到整个欧洲大陆的军队像蚂蚁一样在大规模的调动。在他母亲病逝那一晚,他梦见他的母亲站在窗前和自己告别,醒来的时候他就接到了电报。他的许多重大理论其实都是从梦里面来的。而他最诡异的一次梦发生在 1944 年的69岁的那一年。1944 年瑞士的苏黎世,荣格突发心肌梗塞被推进急救室,他的心跳一度停滞。就在这段临界状态里他做了一个梦。


后来这个梦被写入《回忆・梦・思考》的那本自传里面,他说:他梦到自己离开了地球,像是在太空中漂浮。他看见下方是印度洋,他看见锡兰岛的海岸线,地球变成一个遥远的蓝色球体。接着他来到一座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神庙前,带着某种超越语言的建筑,有一个身穿白袍带有印度教象征的人向他走来,对他说:这是你一直想知道的地方,但是你不能进去。荣格在梦里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感,他说:我几乎已经不记得自己是谁了,仿佛那个世间的我早已是另一个时空的影子。他觉得自己快要进入那个真正的世界了,但是下一秒现实世界的医生把他电击回到了手术台。他醒来的第一句话不是我活下来了,而是那个梦是另一个地方的我。在他后来的记录中,荣格并没有将此视为幻觉,而是将其描述为一种深度的主观体验。他称之为:对另一种意识状态的馈赠。现代医学类认为类似的濒死体验可能与大脑缺氧、意识边缘状态相关。但是这段梦境仍被他视作人生中最具震撼的一次心里的实感。


他后来反复回忆这个梦,甚至还画出了神庙的结构,标记了光源和路径。他并未声称那是死后的世界,而是说那是一种我无法用语言规律的现实。他强调梦是我们通往内在潜意识世界的通道,这种真实性并非指他比现在更加真实,而在于他更贴近我们未被意识审查的那一部分自我。诺兰通过科幻的镜头语言去塑造梦境的拟真感,而荣格作为心理学家则强调梦是潜意识的象征性的表达。他们两个人虽然说分属不同领域,但都在各自的方式中触碰到了同一个问题我们所谓的现实。真的无法被重构吗?盗梦空间与荣格的梦境研究从电影到心理学共同指向一个哲学命题。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可能只是认知机制下的产物,这一点我并非要否定现实的客观性,而是提醒我们人类意识对真实的感知也许比我们以为的更加脆弱,更加可塑。


当然梦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而是我们自身心理结构的镜像。但正是通过这种镜像,我们才可能在视场之外看见另一个可能性的空间。梦是什么?诺兰和荣格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你去问美国的前总统林肯,就是那个被刺杀的林肯总统,梦是什么?他会告诉你另外一个可怕的答案。而这个故事鲜为人知。1865 年的 4 月凌晨 2 点,华盛顿,林肯总统在白宫的长廊中走来走去,像是一个没睡醒的幽灵。他满脸疲惫,盯着窗外的黑影喃喃自语,身边的人劝他早点休息。但是林肯摇摇头说这不是失眠,他是一种感觉,一种说不出口的不安。他没有告诉别人,几天前他梦见了一场国家哀悼,而他就是那场哀悼的主角。这个梦最早的记录来自林肯的密友间传记作者沃德・希尔・拉蒙,他在 1870 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林肯的这个梦被完整的复述出来。梦境是这样的:到处空无一人,只有哭声传来。我顺着哭声穿过长廊走进东厅,里面摆着一口棺材,身边站着军人做仪仗,群众低声的哭泣。我问身边的人,死的是谁?有人回答,是总统,他死于刺客之手,而梦里的人是他自己!就是林肯。


这不是林肯第一次梦见死亡,他的夫人玛丽托德。林肯曾在私人信件中写道:林肯经常梦到船只在水上漂浮,每一次梦到就会有一场国家级的灾难。1863年他梦到船沉,几天之后联邦军在查塔努加被重创。1864 年他梦到暴风雨,第二天战士大败,而这一次他梦到是自己躺在棺材中,国旗为幔。玛丽回忆到,他从梦中惊醒,整晚没有再睡,第二天对他说如果那个梦是真的,那我已经死了。几天之后,梦境成真。1865年的4月14号晚上,福特剧院,林肯正在观看我们的美国表兄弟的时候,被南方的同行者约翰威尔克斯布斯所刺杀。林肯的头部中弹,第二天的清晨也就是4月15号林肯不治身亡,而他的遗体正如梦中所见被安置在白宫的东厅来接受民众的吊唁。


美联社当年这样报道,总统的遗体沉睡于东厅正中,四周围绕着鲜花与军旗,人流静茂恍如梦境。林肯的密友拉盟他在葬礼的现场站着浑身发冷,他意识到林肯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应验了,问题是这怎么可能呢?梦境不是被认为是潜意识的戏剧舞台吗?他不应该是模糊混乱象征性的片段吗?怎么会如此具象、如此精确、如此像是来自未来的画面?

这个时候有一个细节彻底改变了整个解释框架在林肯遇事前几天,他把这个梦讲给了三个朋友听分别是他的秘书尼古拉伊,他的助手海伊,以林肯的密友拉蒙。尼古拉伊在他的日记里面记下了这一晚的对话。林肯说:我觉得这个梦不只是梦,我像是在另一个世界里看到了一个“确定的未来”,他甚至用确定的未来这个词。拉蒙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梦让他惶惶不可终日,他试图用理智解释,却怎么也解释不通。这个梦让他惶惶不可终日……

上一篇:一个很顶级的心态:叫落子无悔-听懂了这十句话方能破全局

下一篇:你越平静 越让人害怕——20句话告诉你如何强大自己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刘***
¥10.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20.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
用户头像 昵称:梨***
¥1.00
用户头像 昵称:赵***
¥5.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