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万物始,世分两极,一为阳,一为阴。阳为刚,阴为柔。就如天代表乾,地代表坤一般,世间总存在这样两种极端,有极端便有对比。山有高有低,水有清有浊,因为高低、清浊之分,所以会有对比。而中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状态,它并不是简单的字词,而是包含许多哲学含义与现实意义。
中的概念,解释最为详细的应该是《中庸》一书,其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做事不偏不倚是中,而中则是天下的正道。
正道是什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守自然与社会规律就是道。而中就是天下之正道,处于中间位置的状态。
不刚不柔曰和,和,谐也。人们常说“以和为贵”,这里的和,有和平相处,和气之外,还有和谐的意思。不仅如此,“和”还有“生物”的作用。
在《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说了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万物。彼此相同就会停滞不前。关于“同”与“和”,《论语·子路》曾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和谐与人相处,但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而小人却经常附和别人,没有自己的见解,也不讲究真正的和谐。这里就直接把“和”的意思说明白,并区别“同”的存在。
和是万物并育而和谐,而同则是千篇一律。“和”也属于社会哲学与文艺美学的范畴,“和”也是一种和谐状态。
关于“中”与“和”,《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并非冷血动物,所以生于人世,就会有各种情绪变化。情绪是人对外界的反应。人的情绪是多样的,就像调味品有酸甜苦辣,情绪也分为喜怒哀乐。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这是人生三大幸事,也是三件好事,所以人遇到了会高兴。这是喜;人遇不公平之事,会怒;遇到悲伤的事会难过,这是哀;遇到极为快乐的事,便是乐。以人的情绪为例子,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的叫作“中”,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但有所节制与体现的就是和。这便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和”与此“中”均是一种平衡之和谐状态。
中和与平衡又有不同。平衡是某种“中”,并不包括“和”方面的意思。而中和,不仅是中,还有万物和谐的隐喻,“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之本,每个人都有的本性。而“和”则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能把中与和做到,慢慢地就会达到“中和”的境界,中和的境界是什么呢?中庸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到达中和的境界时,天地各在其位,万物能生长繁育。便是物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能赞育万物,能列于天地,这便是中和的境界状态。
关于政治上的中和,孔子曾夸赞过舜。《中庸》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认为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话里的含义,隐藏别人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的意见都能掌握,采纳适中的政治建议,孔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不仅注重君主对人民的中和,还注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诸多关系之中,中和思想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以“中”做到“和”,来谋求世界大同才是孔子的理想,这种中和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也产生巨大影响。
“执其两用”“和而不同”“权变时中”“中和”这些都是对中庸的阐述。朱子曾这么解释过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乃常行之理,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而中和就是在中庸的基础上达到“和”的状态。
中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以及与社会的相处。中是中正,和是和谐。如果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能达到中和状态,人没有邪佞之心,自然得到保护,社会和谐,那理想化的社会“天下大同”,或许指日可待。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