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宛如一副图腾,遥远而神秘,铺展在彩云之际。
湘西,仿佛一颗明珠,美丽而璀璨,点缀在高原之侧。
那里有苍郁的山,叮咚的泉,茂盛的竹林,干净的天空,轻舒的烟岚。
那里有靓丽妩媚的苗家姑娘,百灵鸟一样,唱着婉转多情的山歌。那里有豪放英俊的侗族儿郎,山鹰一般,延伸着桀骜坚强的生命。
那里有日夜欢腾的沱江水,江水里流淌着亘古的浪漫;那里有风情万种的吊脚楼,吊脚楼上缥缈着甜蜜的爱情。
那里有浴血疆场的英雄、顾全民族大义的头领、执念的少女翠翠、文字如玉的沈从文、才华横溢的黄永玉、文韬武略的熊希龄……
那里的石板路上写满了故事,那里的山水里氤氲着乡愁。
湘西,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湘西,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仲夏,黄昏,简装,驭车,我从中原腹地出发,一路逾山越水,走进湘西,邂逅边城。
一、芷江之魂
浓浓的夜色包裹在车子周围,一束灯光犁开夜幕,将明亮和黑暗划成两片清晰又模糊的区域,车轮碾过高速路面的沙沙声和风阻挡车子的噗噗声混在一起,谱成了一首夜的摇篮曲。
而我却在轻微的颠簸和持续的摇晃里慢慢睡去。
天亮后,忽然醒了,车窗外,湘西的青峰岭峦猝不提防闯进了眼睛,一瞬间,我惊诧了!那连绵不断的绿色,翠生生地,如同初生婴儿般鲜嫩,水灵灵地,仿佛绸缎般丝滑,峦岭挤挨着簇拥着向远方逶迤,高高低低,绵绵不绝。
风不管不顾地扑进车窗,撞我满怀,洒脱地张扬着湘西的热情。
近乎贪婪地深深呼吸了几口湘西的清新空气,我才将双足落在芷江的土地上。
屈原《湘夫人》载:“沅有芷兮澧有蘭”。《方舆览胜》亦载:潕水两岸多生杜蘅白城芷,故曰芷江。八年抗战期间,二战远东空军基地、湘西会战指挥中心、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让芷江成为一座名闻遐迩的抗战名城。蜚声海外的二战反法西斯胜利标志性建筑——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盟军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受降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湘西剿匪烈士纪念塔等一大批纪念性建筑在芷江境内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1945年8月21日11时15分,在中美空军联队第五大队6架P-51野马式战斗机押送护航下,侵华日军降使今井武夫一行八人乘坐的投降专机在芷江机场降落,机场上,一辆悬挂着白旗的军用吉普静静地等候在跑道一旁……;下午3点40分,侵华日军投降代表前川国雄、桥岛芳雄等人步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现场……;4时50分,日本降使起身向中方受降代表鞠躬,退出会场。那一刻,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侵略者被永久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曾经趾高气昂的侵略者,在芷江垂下了他们罪恶的头颅。“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作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受降城,芷江名垂青史,芷江彪炳千秋!
芷江和平文化园位于芷江县七里桥村,紧邻320国道,毗邻芷江机场。舞水从它不远处蜿蜒流过,园内树木郁葱,楠竹掩翠,曲径廻廊,鸟语花香,是一处缅怀先烈,回顾历史,重温烽火岁月,感知和平正义的绝佳处所。
受降纪念坊正南北向,通高8.5米、宽10.46米、厚1.15米,四柱三拱,青砖水泥衣,嵌沅州紫袍玉带石,上端造型如同一个“山”字,整体造型如同一个“血”字,象征着中国人民力量如山,经过长达8年多的浴血奋战,用三千五百多万同胞鲜血换来了胜利,同时教育国人永远不忘血的教训,永远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纪念坊领额上刻有蒋介石所题“震古铄今”四个大字,立柱上分别镌刻两副对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何应钦将军留有“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楹联一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位于受降坊西侧,灰白色的大理石外砖使整栋建筑肃穆大气,庄重典雅。纪念馆共上下两层,中间是序厅,序厅迎门有一组青铜雕塑,叠加在一起的两个“V”字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双重胜利,雕塑上方悬挂着一块水晶板制作的时间牌,红色的“1945.8.21”数字铭记着中国人民胜利的那一刻。“正义的胜利”“历史选择芷江受降“芷江受降”“全国各地受降”“彪炳青史的受降城”五个展题,分别陈列着国家一级文物29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89件,重要文献资料1000余件。
步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抬眼就能看见文化园的标志性建筑——太和塔。太和塔建成开放于2015年8月21日,塔高56.19米,基部为方形,中央向上隆起一座三层、五檐、八角形屋顶的传统风格高塔建筑。塔身外观为五层屋檐,上为三重檐,象征天,下为两重檐,象征地。门窗采用雕花榫卯式木格栅,典雅厚重之中,隐隐显出“和平”两个中文大字与英文单词“PEACE”。
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太和塔的一、二层。步入展厅正门,“中流砥柱 血肉长城”八个金色楷书大字,将展览主题醒目地标识在一方乳白色的展板上,纪念馆布展面积5000余平方米,展出历史照片900余张、文物文献500余件、场景10个、多媒体20处及油画、国画、雕塑等,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再现了三湘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浴血抗战的光辉历史。
“人民的胜利”雕塑群矗立在文化园区的中央。主题圆雕“战士怀抱小孩”采用福建花岗岩,表现一位右手持枪,左手怀抱小孩的抗日战士,从烽火硝烟中走了出来,浴火重生,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挺胸,脚踏战争灾难过后的断壁残垣、侵略者留下的枪械和盔甲的废墟的生动场景。圆雕高8.21米,象征日本降使抵达芷江投降日。从头到脚加废墟部分共高9.3米,象征着抗日战争纪念日。圆雕总高12.13米,象征国家公祭日。
衬托主题圆雕的背景是一幅悬空高浮雕墙,采用混凝土仿红花岗岩,表现湖南人民在抗战中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戮力抗敌、气势磅礴的英雄画面。背景悬空高浮雕墙总高5.5米,总长31米,象征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战士雕像和背景浮雕默默无声地告诫着人们:必需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观瞻完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走在芷江和平文化园里的广场上,正午的太阳毫不吝啬它的热量,仿佛要将我融化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样。此刻,太和塔的金顶在蔚蓝的天空下熠熠生辉,一群锦鲤在太和塔前的环形水池里自由自在的游弋着,两排修剪齐整的罗汉松卫兵一样拱卫着巍峨的太和塔,一簇簇鲜花盛开在纪念坊和“战士怀抱小孩”雕像周围,几只鸟在竹丛里自由自在地啾鸣,一架从芷江机场起飞的战鹰,正剑一般斜刺向天空,尾烟在碧空中拉出了一道醒目的白练,眼前这祥和美丽景象,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毛主席的《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二、沈从文故居
该是一方什么样的山水滋养了沈从文?该是一处什么样的院落孕育了沈从文?
没到凤凰之前,一切都是朦胧的,像云像雾又像风。
在凤凰古城,轻声问路,只要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背包客,顺着手指方向,穿过一条或者几条逼仄的弄巷,总能找到沈从文的家。
一九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营街上一所将军世家的古朴院落里诞生了一个小男孩,父亲沈宗嗣一度将自己的将军梦寄托在男孩身上,但他没有想到,这个乳名唤叫茂林,大号称为沈岳焕的聪慧男孩,十四岁从戎,二十岁时却弃戎拿笔,日后竟成了享誉中外的文坛名匠。
常有人说: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至少我是如此,沈先生的《边城》《湘西》我都看过,爱不释手,也因此有了造访湘西的冲动,邂逅凤凰的憧憬。
先生故居是一座具有浓郁湘西特色的四合院,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入故居参观需要门票,四十元一张,但能到先生家里坐一坐,看一看,转一转,闻闻架上书香,嗅一嗅院里泥土花草的味道,这票价值。
故居门前的小街不宽,能并行两三人。临街三间门面,平地起一级石阶,两扇暗红色的木大门敞开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悬挂在门楣之上,“沈从文故居”五个行书大字遒劲沉稳,开合有度,如同先生的性格。
穿过临街,院内是一方小小的天井,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北厢房前横着一条石几供人小憩,院里摆有几盆绿植。上房离地有五级石阶,红砂条石砌的,门窗暗红,窗棂和格子门镂空,有雕花。屋瓦黛灰,马头墙装饰的鳌头,檐角挑出,能在房檐下避雨。
一张旧式木书桌和梓木太师椅摆在镂花窗户前,书架靠着山墙,床挨着后壁,还有两个雕花箱柜摆在书房内,一个暗红,一个古檀色。书房不大,很僻静,适合读书。
据说从文先生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小时候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看了一整天的戏,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毛老师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1918年,先生小学毕业,,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922年,先生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大旁听.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逐渐被蔡元培、胡适等人赏识.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1929年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了女学生张兆和。
叶圣陶说,谁娶了九如巷四姐妹中的一个,就可以幸福一辈子了。那是才子佳人扎堆的年代,有梁思成和林徽因,有徐志摩和陆小曼,有徐悲鸿与蒋碧薇,有沈从文和张兆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同另外一些人要好,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却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这些文字出自沈从文之手,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情书。
那时,青年沈从文在吴淞中国公学当老师的第一节课没有上好,囧态可鞠,闹了大笑话,他却一眼记住了听课的女学生张兆和,于是开始写情书,沈老师的情书一写就是四百多封。这梗有点大,搁到现在,估计能上热搜。
故居内涌进来一群参观的中学生,江浙一带口音,堂屋客厅本来就不大,这下更挤得水泄不通。我和孩子们都汗津津地听着女导游的讲解:“张兆和在上海公学里,除了皮肤不白,其他方面在女学生里犹如鹤立鸡群,标准的“黑富美”,是很多男学生的梦中情人。爱慕张兆和的人非常之多,面对纷至沓来的情书,张兆和尽管害羞,但她对来信没有一撕了之,而是一律保存并分类编号,她把仰慕者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并以此类推。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薄薄的信,拆开来一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写来的,信中只写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张兆和没有理会沈从文,很不幸,这位沈老师被编成了‘癞蛤蟆十三号’”
孩子们哄堂大笑起来,我也跟着乐了,估计孩子们是因为这故事的诙谐而笑,我却是为沈从文的“迂腐”“傻帽”而乐。但这只来自乡下的“癞蛤蟆”,凭借一味痴情和不俗文采,硬生生追上了巨富家的“黑天鹅”,演绎了一段文坛佳话,成就了一对神仙眷侣。
故居里有卖先生的书,我买了一本《沈从文文集》,亲眼看着工作人员在扉页上盖了一枚纪念戳,心满意足出了故居大门。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后魂归故里,安葬在杜田村听涛山。听涛山风景很好,“远则积山万丈,争气负高,含霞饮景,参差岱雄;近则圭壁联植,环美幽丽,沱水通脉,清滢秀澈,岩泽气通,如珠走镜,似仙境也。”
小街里有风拂过,送来微微一丝凉意,我挥一挥手,作别古朴的四合院,也顺便作别西天的云彩。
三、阅读凤凰古城
如能将凤凰古城比喻为一本书的话,跨在沱江上的一座座桥好比书的装订线,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幽街石墙好比书的页码,那散落在古城里的万般风物便是书的文字了。
只是,这本书过于厚重,要用时间慢慢读,要用心慢慢品。
踱步凤凰古城,感觉时光似乎是静止的。温暖的阳光漏过树梢斑驳在石板路上,隐隐若若,几片云朵萦纡在青青的山头上,不紧不慢,一只花猫懒洋洋地卧在街角的石台上,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古城里的一切那么娴静,那么恬淡,那么自然,那么随意,世外桃源一般。
沈从文在《边城》里这样描述凤凰:“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这就是蒙有一层神秘面纱的古城凤凰。”
凤凰古城确实不大,从南往北走一趟,或者从东到西遛一圈,以我的体力,半晌够了。但这座湘西小城却小巧精致,小巧到每一寸土地都有风景,精致到每一条街巷都有历史,置身其中,“中国最美小城”的韵味让人迷醉,使人流连。
发源于川西海拔4984米九顶山的沱江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也是凤凰古城的魂。她依着古老的石头城墙缓缓流淌着,河水从西而来,往东而去,一路波澜不惊,浅吟低唱。凤凰古城因为沱江水而钟灵,沱江水因为凤凰古城而毓秀,古城离不开沱江河水,沱江河水离不开古城,它们相依相伴,千百年来未曾分离。
吊脚楼是凤凰古城的名片。苗家先民用聪明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特色民居,高高低低分布在沱江两岸,连在一起,聚成一片,成就了凤凰古城最迷人的风景。粗细长短不一的杉木戳进泥土里,戳进江水里,支撑起的房子寄托着苗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藏着苗家人的故事。那临水的一扇扇窗户后面,苗家少女的婀娜身影,如同缥缈在江面上的轻雾,曼妙轻盈,朦朦胧胧,让人神往。
沱江在虹桥那里湾了一下,这里被称作廻龙潭。南岸的一排吊脚楼,统称为廻龙阁,廻龙阁吊脚楼全长240余米,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大多建于清末民初,是沱江南岸最具特色的吊脚楼群。那错落有致的一栋栋吊脚楼,歪歪斜斜,你依我靠,勾肩搭背,卿卿我我,缠缠绵绵,难舍难分,杉木杆支撑起来的一栋栋吊脚楼如同栉风沐雨的老者,有着苍老的容颜,歇山起翘的灰瓦白墙与朱阁红窗相映相衬,更显古朴雅致。
若恰好遇上一场雨,山水空濛,朱阁黛瓦,风雨掩廊,一桥卧波,高楼碧轩,廻龙阁吊脚楼群更加美轮美奂,这里是许多网红大咖的打卡地,也是许多摄影师梦寐以求想要捕捉的镜头。
顺沱江而下,有风雨桥、金水桥、雪桥、跳岩、虹桥、风桥、雾桥、云桥等大大小小的桥,这些桥中,虹桥最为壮观。虹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因建桥所用岩石为当地朱红色砂石,桥成后宛如长虹卧波,故名虹桥。虹桥有上下两层,一层为铺着红岩板的人行通道,二楼是虹桥艺术楼,书香气很浓,在这里既可以欣赏书法绘画,也可以临窗观看沱江和古城风景,很惬意。
凤凰古城的白天是喧嚣的。这座明清两朝为了防范湘西苗族侵犯汉区而修建的石城,已在时光荏苒里变成了4A级景区,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相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纷至沓来的游客熙攘在古城的角角落落,各种肤色的人们在古城里穿梭,各种语言和情调在古城里融汇,这座边陲小城每天都在演绎着通纳五洲的盛世欢歌。
夕阳西下,西山晚霞绚烂,凤凰古城和沱江两岸的灯渐次亮了,夜色里的古城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分外妩媚迷人。沱江的水色与两岸的光影混合在一起,银河一般旖旎,江边人影绰绰,摩肩接踵,从一间间酒吧里逸出劲爆魅惑的曲子,伴着迷离的灯光,摇晃的节奏,宣告着又一个不眠之夜的开始。
但我却要在这梦幻般的夜色中离开凤凰了,我轻轻合上了这本书,在扉页上题下黄永玉为古城撰写的对联:今宵皓月 谁在廻龙潭上 华灯楼船 彩影荡漾,弦歌映山山映水;照眼春阳 廊桥正午十分 醉客雅旅 游侠高僧 靓景如梦梦如诗。
再见湘西!别了凤凰!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