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好文章《怎么遇见你》

来源:原创/搜集 发布:内玉 12

怎么遇见你,如何认识你/我成了我想看到自己的样子……

听着这首音乐,我走神了。

都说能一个人安静的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正因为幸福,所以并不容易做到。读书,得安下心,专门去做。虽然不需要打着排场,但必须走心,得走进去,还得能跳出来,踩在别人的思想结论上,感悟出自己的生活信条。读书不易,不过是苦中作乐,读着读着,一切都融化了,这大概就是读书的幸福吧。

想起上小学六年级,我眼睛开始近视。母亲常说我写字趴在作业本上,今天我忽然明白,大人当时喊喝的不完全对。我的近视眼源于走路看书,阳光下看书,被窝里打灯看书,黑暗里瞅着看书……其实,根本没看几本,只是当时条件不好,好不容易逮住过几本书,就没命似的嗜读,结果把一双大眼睛给看坏了。

第一次真正阅读,在小学五年级。上学的路上因同院的小伙伴儿而认识了一位同校六年级的漂亮小姐姐,一天中午受邀去她家等她一起结伴上学,她家的书真多,我站在人家的书架旁盯着看了好久,不住的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书,现在想起来真好笑,都没看过,怎么知道好呢,其实是因为之前从来没见过那么精美的课外读物。小时候接触的故事,都是老爸断章取义反复絮叨的一些评书之类,大概老爸式的启蒙阅读像一颗种子,悄悄就在我们心中萌芽了。天哪,一回忆,总跑题。我当时真的是太羡慕她了,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竟然张口问人家借书看,当时那股憨劲儿,土里土气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都羞的脸红尴尬,头还是忍不住埋到胸前,心突突的跳,心中祈盼着。真没想到,她竟然特别爽快的答应借给我看《格林童话》。没想到吧,我喜悦的捧着书走在她们旁边,在去学校的路上开始阅读……

我用一下午和一晚上加第二天上午的空闲时间看完了这本童话书,第二天中午去她家等她一起上学时,把书还回去,当时我想她会因为我及时还书再借给我别的书,可是她妈妈不让她再借书给我读了。不过我时时能想起书中情节,很多文字就像俄罗斯方块,一行行整齐的码进我的脑海,竟然有点儿过目不忘的意思。

后来还是五年级,一次作文,我忽然开窍了,是的,很突然。我终于没辜负老爸五点的鞭策,三年的背诵加一次意外课外阅读,我的作文竟然被老师点名了。我并不知道阅读积累带给我如此强大的改变,只是恍然感觉作文就是生活,生活的感悟就是作文。

由于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些童话故事,我开始想尽办法用别人想得到的秘密跟她们交换她们手里的课外书,现在想想真是好笑,那时候的所作所为像个小叛徒小汉奸吧,可是,我真的没有办法放弃那些诱人的小读本,不过这样的事情我也没做过几次,因为那时候大家也都很少有几本课外读物,而且孩子们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秘密呢,无非是今天过家家吵散了,互相不搭理,明天又天真的挤到一起过家家。童真的时光,为我的阅读开启了一段阅读之旅。

初中,身后的男孩子写的一篇习作被语文老师表扬,老师读他的习作时,我听得那么仔细,那环境描写,那背景烘托,简直美的冷艳,冷艳的无法从脑海抹去。我好奇的转头问他是怎么写出那样的文字,他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轻飘飘告诉我这有什么难。我更加好奇,非要知道缘由,他说:“我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边就是这样写的!”记得他的开头这样写道:“在那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老师特别点评了这一句。我每天讨好他,想借借这本书,他说他也是花几元钱租回来的,记得他每天上课都低着头学习,特别认真的样子,其实几乎都在埋头看小说。书我是没借到,因为太宝贵了,不论是书本身还是时间,对喜欢的人而言,都是奢望。况且上学阶段,长辈都反对我们读闲书。有奢望就有动力,阅读一直在心底宠宠欲动,一分未减。

初中毕业那年暑假,四角广场的东北角是花卉广场,广场东北角建起一座玻璃书屋,我徘徊了好几日,终于鼓足勇气走进去,假装买书,选定一本,像个窃贼一样,慌慌张张的快速阅读,还要尽量表现出自己不是蹭书,是在选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假徘徊了几次,我又悄悄读了一本书。那种偷偷摸摸的感觉真是紧张丢脸,生怕被好几次白眼的服务员和几次刻意经过的老板大声呵斥着赶出去。这样一次特殊的经历,在当时是大大的满足感和激动,更加刺激了我的阅读兴趣,我忽然明白阅读有一种牵引力,正在无形的拽着我往某个方向走。

迈进高级学府,有图书馆,内心欣喜却不敢去看,因为我总担心自己在借书的时候出错,或者被管理员指责,真是莫名其妙的想法,开始总是借同学借回来的书。

后来因为专业的缘故,也受大学院长的鼓励和引导,开始阅读外国名著,至此,我的阅读行为一发不可收拾,大概连说话也会咬文嚼字了,还总爱涂鸦表达点滴感悟。每每看镜子里的自己,竟意外发现我变了。我变成了什么样子?说不清,但我能肯定,是书施了魔法,在某个神秘的时刻,送给我一件可以入场美好生活的外衣,还有南瓜小马车,它将带我跑得更远。

读书让人爱上孤独,越孤独越想读书,越读书越孤独。小时候的习惯又来了。天黑了,不愿开灯,非要借光,一不小心就扎进了书页中,晃过神,瞳孔都大到了极限,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吧,心里总是不安烦躁,担心浪费这点儿黑暗里的余光。

越来越不安,一旦开始,就不能自拔,于是,我经常带着书游遍脚印飘过的地方,要么强迫自己吃下规定的页码章节。忽然想到我读《三国演义》,一夜换了无数姿势,亢奋的无法正常躺下,非要把关公的全部故事读完,特别从关公小觑吕蒙开始,大意失荆州,再到败走麦城,刮骨疗毒,到被孙权杀头,刘备为兄弟报仇挥师北上,曹操收到东吴大礼厚葬关公,这一系列故事,在那夜随着文字的节奏,于我的中枢神经末梢演绎出各种细节,我为吕蒙的计策大快人心,一心想让常胜将军栽个跟头,这样才是好戏。英雄真的出现了纰漏,我又深感遗憾惋惜。当英雄被华佗治愈,我又替魏军担心这个强劲的对手,结果骄傲的关二爷一暴怒,丢了性命,我又深深替他叹息。再后来他的冤魂不散,指引蜀军大败魏军,我又对作者产生了疑惑,世上真的有冤魂鬼魅?关公的故事完结,我的思绪乱做一团,生活中,我们总希望弱小的人能忽然变强大,也在心中偷窥那些强大的人栽跟头,就像严歌苓以小穗子的口吻在《芳华》中写英雄刘峰一样,太完美的英雄,世人便都想找出他的哪怕一丝不完美,以证明自己的猜测,满足自己内心的小小虚荣。罗贯中把关公写死了,我用自己的小格局把关公读死了。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都有缺点,喜欢你的人,会为你的缺点惋惜,并希望你能改正,不喜欢你的人,即使你很完美,也不会入他的法眼,还是坚持自己吧,尽量完美,看事情不一刀切,辩证的思考,虽然会纠缠的矛盾,只要是正面的,合理的,就好。

这种奇怪的读书方式有点儿自虐,甚至在不理解的人看来有点儿变态。我偏偏喜欢如此。捧起书,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和成就,每读完一部作品,犹如登上一个台阶,至于通往哪里,并不明显,但是台阶上的多了,心便坦然敞亮了。大概这就是站的高,望的远,思想恬淡,自如如己。

人生海海,我的思绪在这片海上孤独自我地飘着。一看到麦家就激动,因为我想起《开学第一课》麦家文质彬彬地拿着父亲写给他的信跟屏幕前的观众分享,后来看过印有麦家推荐的悬疑作品,再后来被荐读《暗算》。最近又迷上他的《人生海海》,在炎炎夏日,茫茫书海,下水便不想出来,于是,我又开始走路看书,打开手机手电趴着看书,不想吃饭看书,看到一个结果还要思考几种可能,最后直到把自己绕得头昏脑胀眼花缭乱为止。

我还是觉得人生海海,多读读书,面前少些弯路,淡泊一些,高雅一些,有些趣味,灵魂有趣,足矣。人生海海,终是冥冥注定,努力才能方向更明确。

终于天黑的无法再看清一个字,我松了一口气,思绪也戛然而止,就到这里吧。

我发现,我把书读死了。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