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煤 淘煤就是把碎煤机打碎的煤炭颗粒和土渣子分离-往事入画
(2)淘煤淘煤就是把碎煤机打碎的煤炭颗粒和土渣子分离。几个人站在十几米长的木槽里,拿着铁耙子淘煤炭。如果淘出来的煤炭成分不好,就增加铁耙子。淘好的煤炭被水冲入焦窑。
作者 仓央容若
人人都说家乡好,其实我一直不怎么喜欢我的农村。老家去年看到一则新闻,某地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了 7 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父亲仍没有死。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请了 7 天假把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了,老人随即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看到这样的新闻其实我并不感到特别震惊,在我的记忆里农村就是这样的,只是我没有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人心还是这么坏。我在农村是那种只从事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任何工业的,真正农村生活了 21 年,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才真正离开。从过往经历看我隐隐觉得讴歌农村的都是酸腐文人,真实的农村没有田园牧歌和淳朴民风,有的是尔虞我诈、欺善怕恶、弱肉强食。不客气的说在我从小见识的农民中冷漠小气、因为嫉妒而心态扭曲是其中不少人身上的标签。至于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姐妹成仇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贫穷的乡村里什么故事都有,继父从小睡妓女、老公婚外情、老婆偷汉子、叔叔毒死亲侄子、父亲服毒、儿子不识舅、子女不赡养父母、将年迈父母赶到猪圈生活都是真实故事。某台有个栏目叫真实故事我妈最喜欢看,我有时对她说不用看了,回老家拍剧。每天一个真实故事可以拍一年,每个都不重复,但真实乡村的人生百态就是这么荒诞而丰富。穷人在农村体会不到尊严和温暖,越穷越受欺凌,当然越穷越不讲理,越蛮横霸道的也有,但主角必须是那种性格强横、身强力壮的。农村本就不富裕,而一些人要么因为头脑不灵活,要么因为身体有缺陷,要么因为性格不合群而比一般人更穷,穷就会自卑,就会懦弱,所以容易受到欺凌。在我记忆中的农村无论老小有修养、讲文明的不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随父母改嫁的孩子、服刑犯的孩子、非亲生被抱养的孩子是最容易被欺负被凌辱的对象。家庭越弱势越是身体有缺陷,越是缺乏关爱越容易被奚落取笑。小时候一些顽劣的小孩欺负那些智障单亲的小孩,有些大人见了也不制止甚至带头参与。农村在背后议论是非传播丑闻乐此不疲,也许是乡村娱乐生活极其匮乏而生活圈子又太窄,一点点是非琐事家长里短三两天就能传遍整个村子。熟人社会有时非常可怕,过去是这样现在不知道有没有好点,毕竟我已经离开很多年了也许现在已经进化了,所以记忆中的温暖和爱只来自父母而不是农村。农村是熟人社会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城市是陌生人社会住在同一栋楼也可能对面相逢不相识,住满 10 年也可能从未踏进邻居的门。
我比较适应陌生人社会,管闲事的人少互不干涉自得其乐。农村人嫌贫爱富的不在少数,他们在权贵面前奴颜媚骨,所以权贵富豪往往觉得农村人老实但在比自己更弱势的人面前趾高气扬。经过帝制社会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农民怕官怕富又仇官仇富,平时害怕但一有机会就恨不得置所有权贵富人于死地。农民的老实懦弱与狡猾凶狠是人性中的一体两面,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人身上。为什么历史上的造反起义和某些群众性运动破坏性那么强?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内心深处的暴力之气和人性中的恶,一旦爆发不可抑制。听奶奶那一辈的老人讲过当年斗地主都是恶狠狠的往死里整。地主社会里的农民平时是容易统治的顺民,一被煽动就是最可怕的暴民,无恶不作没有底线。农妇的吵架是世上最恶毒诅咒的大集合,我就是听着村妇的吵架看着村民们打架长大的田间地头,为了争夺一点水源都能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打架和对骂是农村日常必备娱乐之一,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村民们能动起刀子,在城里老实巴交,屁也不敢放一个的农民,面对同宗同族兄弟却能异常凶狠。为了争夺屋前屋后的一寸宅基地,相邻放养的一只鸡鸭鹅的归属,他们能大打出手,这不是故事,这是真事。每到插秧季节,因为稻田蓄水问题,就是谁的稻田水多一点,谁的稻田抢先蓄水,影响了别人以及田埂堆筑问题。两家的稻田相邻,有的人总爱把中间的田埂向乙方开挖,以便多占一点面积,都能引发无数场对骂和数十场打架。
现在农村大多数人出去打工,种田的人少了,类似事件可能大幅减少了。都说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有时说起来却觉得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也许爱护弱小只不过是人类天性,在这方面似乎中国并不比其他国家做得更好。爱幼倒是普遍存在,但虐幼害幼也时有发生。至于各种形式的虐老害老,深究起来那可真是触目惊心了。农村的老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老人,活得卑贱而无尊严。很多人将年迈的老人视为包袱和累赘,内心希望老人早点死,有的甚至宣之于口。在农村死个 70 岁以上的老人,就像死条狗一样平常。前年我有个亲戚病逝,前来奔丧的人中,有几个人毫无悲泣之色,连装也不想装一下,居然还在丧礼上谈笑风生,打扑克牌玩游戏。老人死在家中,被视为一件晦气的事。所以年迈行动不便或患病的老人,往往被赶到老屋居住。没有老屋,搭个茅棚暂且容身也是常事。很多老人就在老屋或茅棚,孤独清冷的熬日子,直到死去。逃离令人厌恶的乡村,是我读书的重要动力。我至今仍然认为,农村只适合远观,不适合深入,只适宜度假,不适宜常住。讴歌美化农村的言论很多,农村有千百面,也许我看到的只是某些方面。但总的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类的行为越文明。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诚不我欺。
本文不想单纯停留于批判农村的不文明,我想农村不文明现象比城市更多,符合人性和经济学规律。农村的资源比城市更紧张,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没有动力讲文明,他们必须锱铢必较,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能产出效益的人身上,通常是年轻年幼的,只不过是理性经济人的正常选择。十年前老家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得了重病极少送医院治疗,十五年前则基本没有任何因为子女认为活到这个岁数,如果不能产出效益也该死了。重病后与其送医院浪费钱,还不如把钱省下来改善子孙的生活。近几年农村合作医疗普及费用报销结算也更方便,老人得病后送医院的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时候想想对农民也不能责之太苛,道德需要物质保障脱离现实,讲道德只不过是空谈,趋利避害是人性本能,也许所有不文明究其根源都是穷之过,只有这样想才不至于对人性太失望。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