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春秋伎乐铜屋
年代:春秋
题材:人物房屋模型陪葬品
材料:青铜合金
规格: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
价值:春秋伎乐铜屋可以称为春秋战国期间礼乐制度的写真
出土情况和馆藏
1982年3月,考古人员在绍兴坡塘狮子山西麓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时候,一共挖掘出了17件非常完美的青铜器。据专家介绍,这次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形状各异,饱含特色,而且做工也是极其精良的,这些器物上所雕刻的花纹、饰物精美至极,让人无可挑剔,故而这批宝物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先秦古墓出土文物中的上上品。在这批文物中,有一件文物的出土,不仅震惊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专家,而且在外界也引起了一片哗然,这件声名斐然的文物就是大名鼎鼎的伎乐铜屋。当时,在伎乐铜屋出土的306号墓中,一共挖掘出来3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一件正是伎乐铜屋,而另外两件风格类似的文物器身上的铭文被专家判定为徐国的铭文,故而被称为徐器。
在春秋后期,吴国灭了徐国,随后越国又灭了吴国,因此专家经过推断之后确定,这一处墓葬应该是战国初期的越墓,随后他们又根据墓的大小、形制以及发掘出来的随葬品的数量和内涵判定,这座墓的主人应该是当时越国的一位贵族。只是,如果依据周礼来划分的话,这座墓室中发掘出来的青铜器种类、数量显然就有些不合礼法规矩了,可是再想想春秋末年,周王室势力衰败使得举国上下礼崩乐坏,故而陪葬品的任意性以及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现象也就越来越多了。除此之外,坡塘306号墓的发掘还有一个重大意义,这座一直以来被封存在地下的越国贵族墓就像一个带着几千年前的历史而陷入沉睡的孩子,在墓室被挖掘的那刻,孩子也被唤醒了,它带着墓室里的每一件东西,向我们讲述了春秋时期的那段历史,也为我们再现了列国征战、风云涌动的复杂场景。
春秋伎乐铜屋一经出土,就被浙江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走了。在经过一番细致的清理与研究之后,这件令人惊叹的巧夺天工之作最后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并且被誉为镇馆之宝之一,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地位之高。
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春秋伎乐铜屋的铸造可谓是完美精细至极,不仅是同一墓葬出土文物所不能比及的,也是许多同时期出土的文物所不能比拟的。春秋伎乐铜屋的平面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通高是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 11.5厘米。春秋伎乐铜屋的正面是完全暴露的,没有墙和门,里面分为三进深的三个开间。东西两面是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的立壁,北墙在中心的位置上破了一小窗。全屋由两根圆柱形的柱子支撑,屋顶、后墙、四阶全都雕有南方特色的连回纹,四坡式攒尖顶的屋顶上面立着7厘米长的八棱柱,八棱柱上雕着“S”形勾连云纹。春秋伎乐铜屋的屋顶高高耸立,就像一个束发的带子,西周特色明显,又饱含江南凤鸟崇拜特征和典型的吴越风格。春秋伎乐铜屋的房屋是竹木结构的,窗户则是竹编而成。房屋内由柱子划为三个开间,形成了正房和左、右偏房之分。这显然是非常标准的中国式房屋构造。
在铜屋里面,有6个跽坐的人,“跽”即为坐姿的一种,是指人双膝触地,后臀坐在自己脚跟上的一种坐姿礼节。这6个人皆束发裸身,神态严肃,精力集中,摆出不同姿态,其中有两个人乳房裸露,头发束缚在头顶,两手交叉置在小腹,专家猜测,这两人应该是乐伎。剩下的四人有的在吹笙,有的在抚琴弹拨,有的则手拿棒槌在击鼓,还有一人则正拿着小棍击筑,显而易见,这些人应该是乐师。
乐铜屋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座先秦时期青铜房屋模型,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模型或许无法非常准确地展现民间住屋的详细情况,但是通过它,我们却可以对当时的建筑构造情况有所了解。故而,春秋伎乐铜屋的发现不仅对考古界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对于研究古建筑来说,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春秋伎乐铜屋整体以云气纹为主要纹饰,不仅制作非常精致,而且看得出其工艺也是非常繁复的。从构造方法上来看,专家们在经过研究和讨论之后认为,此建筑采用的建造方法是分筑法,即首先将屋顶、乐器、乐师逐一浇筑,然后再打制铜屋主体,最后将它们进行焊接而成的一种铸造方法。可惜的是由于历经了上千年的地下生活,春秋伎乐铜屋的外层生成了锈斑,影响了它原本的颜色,但却又为它增加了一些不一样的风采。
背后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弱,诸侯征伐混战,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但是同时,诸侯国之间的混战也为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在思想相当开放的当时,学术讨论激烈至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学盛世。当时大部分的文化是以融合文化为主,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吸收与发展,也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更好地完善自身。
从文物学上来看,近年来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主要包括青铜器、金银器、陶器。这座春秋伎乐铜屋在当时属于一种明器,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冥器,通俗地说,就是陪葬品。陪葬品源于古代的生死孝养制度,其数量以及规格是以死者生前地位、与宗族的血缘亲疏、信仰的宗教、拥有的财产以及爵位势力等为依据的,而这件青铜器屋宇绝对是先秦时期陪葬品中的一个精品。
青铜是由铜、铝、锌、锡等金属按照相应的配置比例进行冶炼之后做成的一种合金金属物。在我国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上,大部分都刻着文字,这种文字被专家称作铭文,也称金文。一般而言,青铜器根据地域不同、地位不同,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类型,而作为陪葬品的青铜器主要分为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5种。由于古人相对来说比较迷信,他们认为人都是有灵魂的,故而希望人死之后可以在阴间继续生活,所以便产生了陪葬制度。伎乐铜屋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件青铜明器作品,可以称为是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制度的真实写照。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