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爱情之美好 究竟美好在哪里?
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爱情故事出自明代传奇《玉簪记》,其美好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当时封建礼教盛行。陈妙常是一位道姑,居住在道观中,有着严格的清规戒律约束...
在汉末三国的纷争中,曹操以识人善用、雄才大略著称,却也曾在关键节点被刘备 “算计”,而这一失误的核心,便是白门楼上错杀吕布 —— 这步棋不仅让曹操痛失一员猛将,更间接影响了后续的三国走势,成为他晚年时常怅然提及的遗憾。
建安三年,下邳城破,曾叱咤风云的 “天下第一猛将” 吕布沦为阶下囚。被捆在白门楼柱子上的他,头发散乱、铠甲染血,却仍未放弃求生的希望。他望着眼前的曹操,语气急切地承诺:“明公若饶我性命,我愿领骑兵为您冲锋,天下不难平定。” 这番话并非虚言,此前曹操与吕布在兖州交战时,吕布麾下的骑兵冲锋陷阵,连曹操最精锐的青州兵都难以抵挡。对爱才如命的曹操而言,吕布的勇武无疑是扫平诸侯的 “利刃”,他握着剑柄的手不禁顿住,显然动了惜才之心。
就在曹操即将开口赦免吕布的关键时刻,一旁的刘备却轻飘飘抛出一句 “提醒”:“明公难道忘了丁原、董卓是怎么死的吗?”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曹操的犹豫。曹操猛然想起,丁原曾收吕布为将,最终却被吕布斩杀;董卓认吕布为义子,也死于吕布的方天画戟之下。彼时的曹操尚未完全站稳脚跟,面对吕布这般 “反复无常” 的猛将,他终究没了驾驭的自信 —— 顾虑压过了惜才之心,曹操最终挥手下令:“杀,传首许都。” 绳索套上吕布脖颈时,这位猛将的嘶吼响彻白门楼,而曹操未曾回头,却不知自己已踏入刘备设下的 “陷阱”。
刘备的这句 “提醒”,看似是为曹操 “避祸”,实则暗藏私心。他深知吕布的勇武若为曹操所用,曹操的势力将如虎添翼,这对寄人篱下、渴望发展自身力量的自己而言,绝非好事。借曹操之手除掉吕布,既削弱了曹操未来的战力,又不必背负 “杀将” 的恶名,可谓一举两得。而当时的曹操,尚未识破刘备的别有用心,只当是善意的警示,最终酿成大错。
此后的岁月里,曹操多次为杀吕布之事懊悔。十年后潼关之战,曹操被马超的骑兵追得割须弃袍,头盔掉落、头发散乱,躲在营寨中清点伤亡时,他猛然想起白门楼的吕布 —— 若吕布在,以其骑兵统帅的能力,怎会让马超如此嚣张?那位银甲白袍、手提方天画戟的将军,本可替他撕开敌军阵型,扭转战局。又过数年,襄樊之战爆发,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甚至动了迁都避祸的念头。深夜对着地图叹气时,他手指划过荆州疆域,再次念及吕布:若吕布在世,派他对抗关羽,以其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锐气,胜负尚未可知。
晚年的曹操,偶尔会与贾诩等心腹聊起早年战事,每当提及白门楼,他总会停顿片刻,语气里带着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怅然:“当年杀吕布真是个错误,让刘备那小子把我算计了。” 他何尝不知,以自己后来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权势和用人能力,完全能将吕布控制并用好 —— 毕竟他麾下从不缺降将,即便曾是仇人,也能被他收服得服服帖帖。若吕布未死,曹吕二人强强联手,三国的历史或许会彻底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白门楼上的一步错棋,让曹操痛失猛将,也让他看清了刘备的 “人心叵测”。那句 “天下英雄唯备与操耳” 的评价,终究在刘备的算计中,变成了曹操一生的遗憾 —— 他本可拥有一把扫平天下的 “利刃”,却因一句别有用心的 “提醒”,亲手将其折断。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爱情故事出自明代传奇《玉簪记》,其美好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当时封建礼教盛行。陈妙常是一位道姑,居住在道观中,有着严格的清规戒律约束...
名称:红陶兽形壶年代:新石器时代题材:兽形陶器材料:夹砂红陶规格:高 21.6厘米,前后长 22.4厘米价值:表明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中国的陶器制作在原料的选择、对火候的掌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