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中医诊断法与神医扁鹊-后代医家还尊称他为“脉学之宗”

来源:原创 发布:匿名 22

人们都知道“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病症最基本的方法,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法的创始人就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

扁鹊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秦越人在年轻的时候与一个名叫长桑君的人结识,2人结伴四处游历。在这期间,秦越人向长桑君学习了医术。孜孜不倦的学习加之不断的摸索实践,秦越人的医术越来越精湛,渐渐地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良医。

他不仅深谙内科,而且还精通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后来,秦越人在越国行医,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博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人们将其视作传说中黄帝身边的御医扁鹊,称赞他就像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神医一样。因此人们就称其为“扁鹊”,而他的真名却被人们淡忘了。

扁鹊汲取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诊断方法,即通过观察病人的脸色,仔细聆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向病人询问病情、感受,同时为其诊脉,这就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在这4种方法中,望诊和切诊是扁鹊最为擅长的。

中医诊断法与神医扁鹊-代医家还尊称他为“脉学之宗”

扁鹊像

有一次,扁鹊行医来到蔡国。当他见到蔡桓公后,一看其气色便确知其身体有病了,但病症很轻,刚刚潜伏在皮肤部位。于是,扁鹊劝蔡桓公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可是桓公觉得自己身强体壮,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所以根本不把扁鹊的话放在心上。几天之后,扁鹊又见到了桓公,对他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到血液中了,快快医治吧,要不然会越来越重。”桓公听了仍是一脸的不屑。又过了一段时间,扁鹊再次去进见桓公,发现他的病果然又比上一次加重了,于是再次劝道:“大王您真的不能再拖了,现在您的病已深入肠胃中了。”可桓公非但不听,而且满面怒容,干脆不理扁鹊了。就这样又过了大约几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看了看他,一句话也不说就转身走了。桓公觉得奇怪,便派人追出去问个究竟。扁鹊对那个人说:“当桓公的病潜伏在皮肤时,用熨帖之法就可以治好;病深入血脉时,用针灸法也能治好;即使后来病深入肠胃,用汤剂、药酒还能治疗。我一次次地劝他,他却不相信我的话,现在桓公的病已侵入骨髓,已经无药可救了,我也无能为力了,所以我也就不劝他了。”说完,扁鹊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死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高超的望诊技术由此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扁鹊的切诊技术更是出神入化。一次,扁鹊带着自己的弟子们行医来到虢国,刚巧遇上这个国家的太子病亡。当扁鹊得知太子的病情复杂,死去还不到半天,便来到宫中,请求看一下太子的尸体。虢国的国君对扁鹊这位名医的医术早有耳闻,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带扁鹊来到停放太子尸体的地方。扁鹊先是贴近太子的鼻子听了听,发现还有一丝气息,再用手摸了摸其胸口和大腿,还有体温,接着他又给太子诊了诊脉,发现脉还有轻微的跳动。于是扁鹊诊断太子是得了昏厥症,就是现在人常说的“休克”,根本没有死。确诊后,扁鹊为太子扎了几针,又进行热敷,并给他灌了汤药。没过多久,太子竟“起死回生”了。

像这样,扁鹊凭借自己的高超医术治病救人的故事不胜枚举,在《韩非子》、《战国策》、《史记》等书中都有记载。

扁鹊一生为人正直,以自己高超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将自己的医技传授给了9个弟子。在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其生前走过的地方建庙修祠,后代医家还尊称他为“脉学之宗”、“神医扁鹊”。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