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他人-有时你必须真正了解某一个人 才发现你根本不了解他
了解他人-有时你必须真正了解某一个人,才发现你根本不了解他。我们当真了解另一个人?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渐渐认为人就是那个样子,不会改变。既然如此,一旦认为了解他,我们就...
文宇对着租房合同上“续租需涨租30%”的条款,指节捏得发白。五十岁的他坐在吱呀作响的折叠椅上,望着窗外老式居民楼之间仅存的窄窄天空,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地板上的裂缝用旧报纸塞着,墙皮因返潮起了卷,露出里面斑驳的砖石——这已经是他十年内换的第五个出租屋了。
下午同学聚会的场景还在脑海里打转。当年同宿舍的老张拍着胸脯说自己换了套江景大平层,老李炫耀着儿子在国外买的独栋别墅,轮到文宇时,他只敢含糊地说“还在市区住着”,指尖下意识地攥紧了洗得发白的袖口。散场时老张拍他肩膀的力道都带着怜悯:“老文,一辈子了,咋还没整个自己的窝?”这句话像针,扎得他整晚都喘不过气。
凌晨三点,文宇在满是霉味的被子里昏昏沉沉睡去。梦里没有逼仄的出租屋,只有一片泛着银光的雾霭,一个身着素色长袍的身影立在雾中,面容模糊却透着温润的气息。“吾乃地脉之灵,见你半生困于居所之苦,赠你一脉生机。”声音像从地心深处传来,带着岩石的厚重质感,一串18位数字凭空浮现在文宇眼前,每个数字都裹着淡淡的荧光,“写于素纸,融于清水,浇石为岩,二十而合。”
文宇猛地惊醒,冷汗浸湿了后背。窗外天刚蒙蒙亮,他摸黑翻出儿子小学时用剩的练习本,凭着记忆一笔一划写下那串数字——157392846012573928。数字刚写完,笔尖的墨水还未干透,他突然想起梦里的叮嘱,抓起纸就往阳台跑。
阳台的洗衣池里刚接了半池清水,文宇颤抖着将写有数字的纸放了进去。奇迹发生了:纸张没有像往常一样泡烂,而是化作一缕缕银灰色的丝线,缓缓融入水中,池水渐渐泛起细腻的光泽,像盛了一汪碎钻。文宇心跳得像要炸开,他想起楼下花坛里堆着几块装修剩下的碎石,有大有小,最大的不过篮球大小,最小的像指甲盖。
他端着水盆冲下楼,将碎石在地上摆成一个简单的长方形,深吸一口气,将池水均匀地浇在石块上。秒针在手表上滴答作响,文宇盯着石块的眼睛都不敢眨。十秒时,石块表面泛起一层薄薄的白霜;十五秒时,缝隙开始发出细微的“滋滋”声;二十秒整,白霜突然褪去,原本零散的碎石竟变成了一块完整的花岗岩,表面光滑如镜,连拼接的痕迹都找不到。
文宇蹲下身,用指甲狠狠划了一下,花岗岩上连道划痕都没有。他突然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五十岁的男人蹲在花坛边,像个拿到糖果的孩子,哭得肩膀都在抖。
接下来的一个月,文宇像着了魔。他先是在郊区租了一块小空地,每天天不亮就去捡废弃的石块,从工地的碎石堆到河边的鹅卵石,只要是石头他都不放过。他按照梦里的方法调配“岩化水”,一次次试验不同石块的融合效果——鹅卵石和青石能完美融合,风化岩需要多浇一遍水,就连混凝土碎块都能被转化成质地均匀的花岗岩。
他开始规划自己的房子。没有用钢筋水泥,他先用水管搭了简单的框架,然后将石块堆成墙体的形状,浇上岩化水,二十秒后,一面坚固的花岗岩墙体就成型了。邻居们起初以为他疯了,对着一堆石头忙前忙后,直到第一层墙体立起来,有人用锤子砸了一下,锤头都凹了进去,墙体却完好无损,大家才惊得说不出话。
三个月后,一栋三层的花岗岩小楼在郊区拔地而起。外墙是天然的花岗岩纹理,带着岩石特有的温润光泽;内部隔墙也是花岗岩砌成,却被他打磨得光滑细腻;屋顶用大块的花岗岩板铺成,严丝合缝,连雨水都渗不进来。文宇站在二楼的阳台上,望着远处的青山,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了根。他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桂花树,秋天开花时,香气漫进屋里,混着花岗岩淡淡的矿物气息,那是他这辈子闻过最好闻的味道。
房子建好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先是附近的村民来围观,后来有人找上门,想请他帮忙建房子。第一个客户是村里的老王,儿子要结婚,却愁着盖房成本太高。文宇给老王算了笔账:不用买水泥钢筋,只用废弃石块和少量水电费,成本比传统建房低了一半还多。老王半信半疑地让他试建一间厢房,当看到零散的石块二十秒内变成花岗岩墙体时,老王当场就签了合同。
文宇的“岩化技术”渐渐出了名。他注册了公司,专门承接低成本建房和道路铺设工程。传统修路需要开山采石、搅拌混凝土,不仅成本高,还污染环境,而文宇的技术只要收集废弃石块,浇上岩化水就能铺成坚固的花岗岩路面。市里的开发区找上门,让他负责一段园区道路的铺设,工期比传统工艺缩短了三分之二,成本降低了六成,路面抗压性却比沥青路高出三倍。
有一次,西部某省发生地震,不少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救援队伍带着设备赶到时,却发现大型机械进不去。文宇带着团队连夜赶去,用当地坍塌产生的碎石,现场调配岩化水,短短一天就铺出了一条临时救援通道,又用同样的方法搭建了十几间临时安置房。这些花岗岩房屋抗震性极强,在余震中始终屹立不倒,救了不少人的命。
半年后,文宇登上了财经杂志的封面,标题是《点石成金的石语者》。记者问他最骄傲的是什么,他没有说赚了多少钱,而是带着记者去了他的老家——那个曾经因贫困而破败的小山村。如今,村里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花岗岩路,破旧的土房变成了坚固的花岗岩民居,村口还建了一座花岗岩的老年活动中心。
“我以前总觉得没房子就抬不起头,”文宇站在老年活动中心的门口,看着村里的老人在阳光下下棋,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后来才明白,真正能让人站稳脚跟的,不是房子有多豪华,而是能靠自己的能力,给身边的人带来一点温暖。”
那天晚上,文宇又做了个梦。还是那个身着素色长袍的地脉之灵,只是这次,对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你没有浪费这脉生机,”声音依旧厚重如岩,“岩石的本质,是承载与守护,你做到了。”
文宇从梦中醒来,窗外的桂花香飘了进来。他走到阳台,望着自己亲手建的花岗岩小楼,月光洒在墙体上,泛起淡淡的银光,像极了梦里那汪融了数字的清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石块,等着他赋予新的生命,也有更多的人,等着他带去守护与温暖。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昵称: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