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人 我家兄弟姊妹七人-画/丰子恺-文/丰陈宝 丰一吟
三代人我家兄弟姊妹七人,最大的是我大姐丰陈宝,长我九岁;最小的是我弟弟丰新枚,小我九岁。我二姐丰宛音结婚较早,她生下的长子宋菲君,只比我弟弟小三岁多。爸爸常常说:小...
伏尼契手稿的语言归属至今仍是世界未解之谜,尚无公认结论。结合现有研究与推测,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类核心观点,各有依据却均未完全证实:
一、原始罗曼语说:已灭绝的 “语言前身”
布里斯托尔大学学者杰拉德・切希尔博士(2021 年研究)提出,手稿使用的是原始罗曼语—— 这是一种已灭绝的古老语言,被认为是现代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罗曼语族语言的 “共同祖先”。其依据包括:
手稿文字包含罗曼语族的语言特征,如双元音、三元音甚至八元音组合,且无大写字母、无特殊标点,仅通过字母变体表示停顿或音调;
部分符号可对应原始罗曼语的拼写规则,还夹杂拉丁语或拉丁语缩略语,与中世纪欧洲 “书面用拉丁语、口语用地方化罗曼语” 的语言环境契合;
切希尔博士推测,手稿可能是多米尼加修女为阿拉贡女王玛莉亚编写的参考资料,内容与当时的日常知识(如草药、天文)相关,进一步支撑了 “实用语言记录” 的属性。
二、加密希伯来语说:字母打乱的古希伯来语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团队(2018 年 AI 研究)与 2025 年抖音文案提及的破解成果均指出,手稿语言可能是加密后的古希伯来语:
AI 通过学习 300 多种语言及 11-14 世纪文本特征,发现手稿文字符合希伯来语的基础语法逻辑,但字母顺序被故意打乱(如 “apple” 写成 “aelpp”);
研究团队设计算法还原字母顺序后,超过 80% 的词汇可在希伯来文字典中查到,且 “草药章” 出现 “农民”“光线”“火焰” 等植物学相关术语,与插图主题匹配;
已破译的零星句子(如 “他向神父、男主、人我和其他人提出了建议”)虽生涩,但符合希伯来语的语法结构,不过完整解读仍需古希伯来语学者验证 —— 因 15 世纪希伯来语与现代版本在拼写、词汇上存在差异,且缺乏同期对照文本。
三、欧洲语言(拉丁语 / 英语)的争议:证据不足的推测
早期研究曾猜测手稿使用中世纪拉丁语或英语,但后续分析多推翻这一观点:
支持方依据:中世纪欧洲学术文献多以拉丁语书写,手稿插图(如草药、星象)与当时拉丁语草药典籍风格相似,且部分符号看似拉丁语缩写(如摘要 1 提到 “aq” 被推测为拉丁语 “水” 的缩写);
反对方依据:统计分析显示,手稿词汇长度多为 5-6 个字母,几乎无 1-2 字母或 10 字母以上词汇,与拉丁语、英语的词汇分布规律差异极大;且字母仅出现在字首、字尾或中间的固定位置(类似阿拉伯语),不符合拉丁字母的使用习惯,因此 “欧洲语言说” 缺乏核心证据支撑。
四、密码 / 人造语言假说:非 “某国语言”,而是加密系统
另有学者认为,手稿并非使用 “某国自然语言”,而是一种人造密码或独立语言系统:
密码假说:手稿文字是对某种已知语言的加密(如 “漏格板密码”“卡登格加密”),文字本身是 “位置符号” 而非语言符号 —— 例如 70 年代密码学家李维斯特推测,需通过 “格子叠加” 才能还原内容,但未公布完整成果;
人造语言假说:手稿字母(20-30 种)是作者独立设计的符号系统,符合自然语言的统计规律(如词汇频率遵循齐夫定律、熵值与英语接近),但无任何已知语言可对照,可能是中世纪学者为隐藏内容(如炼金术、科学发现)创造的专属语言(类似摘要 4 提到的 “任天堂游戏魔法咒语” 的人造文字逻辑)。
现状总结:仍未破解,争议持续
截至目前,伏尼契手稿的语言归属无最终答案:
原始罗曼语说与加密希伯来语说虽有部分实证(如 AI 破译、语言特征匹配),但均无法覆盖全部文本(如 “宇宙章” 仍无法解读);
密码 / 人造语言假说虽能解释 “无对应语言” 的问题,但缺乏解密钥匙(如符号与字母的对应规则);
核心困境在于:手稿是唯一已知样本,无同期同类文本可对照,且缺乏创作背景(作者、用途)的明确线索,导致 “哪国语言” 的问题仍停留在推测阶段。
未来需结合更多跨学科研究(如古语言学家、AI 算法、历史背景考证),才可能逐步揭开其语言本质。
伏尼契从教会手中购得,教会是从哪里得到的?
伏尼契手稿从教会(具体为耶稣会)手中购得前,其流转链条可通过历史线索追溯至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的欧洲,核心源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收藏与后续传递,具体过程如下:
一、手稿的早期关键持有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
根据多份摘要(如摘要 1、3、4、6)记载,目前可追溯的手稿早期明确收藏记录,始于1586 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以高价(一说相当于当时 8 万美元的 600 达卡特金币)收购了这份手稿。鲁道夫二世痴迷炼金术与神秘学,他收购手稿的重要原因,是相信其内容与炼金术相关(插图中拼接植物、奇异装置等符合炼金术 “改造自然” 的理念),且当时传言手稿作者是 13 世纪科学家罗杰・培根(虽无实证,但这一说法推动了他的收藏意愿)。
鲁道夫二世去世后,手稿被依次传递给其宠臣(如医生兼占星术士巴特霍尔德・里希)、布拉格大学教授马尔奇・马尔齐(Marci Marci)。至此,手稿仍在世俗持有者手中,尚未流入教会。
二、流转至耶稣会:17 世纪的 “破译求助” 与收藏
手稿进入耶稣会的关键节点,发生在17 世纪中叶,核心人物是炼金术师乔治・贝瑞赫(George Baresch)与耶稣会学者阿塔纳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贝瑞赫的研究与求助:摘要 3、4 提到,17 世纪上半叶,手稿流转到布拉格炼金术师乔治・贝瑞赫手中。贝瑞赫花费 20 年试图破译手稿却无果,最终绝望地将几页样稿寄给当时欧洲顶尖的密码学权威 —— 耶稣会成员阿塔纳斯・基歇尔,请求其协助解读。
耶稣会的介入与收藏:基歇尔作为耶稣会的核心学者,对神秘手稿兴趣浓厚,他在研究样稿后,虽未成功破译,却劝说贝瑞赫将完整手稿交给耶稣会(理由是 “教会更有能力破解其秘密”)。此后,手稿正式被耶稣会纳入收藏,成为其图书馆藏品的一部分。
补充佐证:马尔奇的信件:摘要 6 提到,1665 年,布拉格大学校长马尔奇・马尔齐(此前曾持有手稿)曾给基歇尔写过一封信,信中明确提及手稿的来源与传承,进一步证实了手稿从世俗持有者(贝瑞赫、马尔奇)向耶稣会流转的过程 —— 耶稣会通过 “学术协助” 的契机,从手稿的前持有者手中获得了完整藏品。
三、教会的保存与伏尼契的发现:耶稣会大学图书馆的尘封
手稿被耶稣会收藏后,长期保存在其下属的图书馆中,经历了近 250 年的 “沉寂”(摘要 1、3)—— 由于始终无人破译,手稿逐渐被遗忘在馆藏深处。直到1912 年,波兰裔美国书商威尔弗雷德・伏尼契在意大利罗马附近一所耶稣会大学图书馆(具体为弗拉蒂城堡的 Villa Mondragone 图书馆)的地下藏品中,偶然发现了这份手稿,并以 600 里拉的价格从教会手中购得。
总结:教会(耶稣会)获取手稿的核心路径
教会(耶稣会)并非通过 “强制掠夺” 或 “原始创作” 获得手稿,而是通过17 世纪中叶的学术交流与劝说,从手稿的世俗持有者(乔治・贝瑞赫、马尔奇・马尔齐等)手中接收而来,之后作为馆藏保存于耶稣会大学图书馆,直至 1912 年被伏尼契购得。这一过程的关键逻辑是:手稿因 “破译需求” 与耶稣会产生关联,最终通过自愿转交的方式流入教会收藏体系。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