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尼契手稿:六百年未解的世界之谜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张少红
2025-10-02
热度:11
感觉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份手稿以其诡异的图文、神秘的文字,困扰了无数顶尖学者与密码学家长达百年之久,它就是被誉为 “世界未解之谜” 的伏尼契手稿。这份成书于 15 世纪、共 240 页的手稿,从奇异植物到疑似人体实验的素描,从复杂星象到未知配方,每一处细节都充满谜团,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解,甚至有人猜测它是外星人的笔记。

手稿的发现与基本概况

1912 年,波兰裔美国商人维尔弗利德・伏尼契从教会手中购得这份手稿,“伏尼契手稿” 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手稿封面采用精美的牛皮纸制作,内部内容依据书写风格与插图可大致划分为六章,每一章都呈现出独特且令人费解的内容:

植物章:虽被定义为植物主题,但插图中的植物在地球上从未被发现,既不符合现有植物的形态特征,也无法通过古今植物研究资料找到匹配种类。

天文章:绘制了大量圆形星盘,形似星系旋转轨迹或行星运行路径,却无法对应已知的天文体系,具体指向的天体或宇宙现象至今成谜。

人类章:画面中多位女性身处绿色液体中,周围环绕着奇怪管道,女性或从管道中走出,或准备进入,场景酷似实验,充满诡异感。

宇宙章:作为内容最复杂的章节,目前学界连合理的推论都难以得出,其描绘的宇宙相关意象远超现有认知。

草药章:风格类似《本草纲目》等草药典籍,但其中记载的草药同样在地球无迹可寻,与已知草药学体系毫无关联。

配方章:仿佛是对前几章内容的整合,每个星象图案后都对应着一组配方,只是无人知晓这些配方的用途与制作出的药剂属性。

关于手稿的争议与推测

外星文明记录说

部分学者坚定认为,伏尼契手稿是外星文明的记录。他们提出,古代画师创作时必然以现实事物为参照,而 15 世纪尚无先进的虚拟创作技术,手稿中所有植物均为地球未知种类,绝非偶然。若仅是单一植物特殊,或可归为艺术加工,但通篇植物皆 “凭空出现”,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作者描绘的是外星球景象。不过,这一说法也面临质疑 —— 反对者认为,手稿中的植物可能是作者融合地球多种植物特征重组而成,只是抽象化程度较高导致难以辨认。可矛盾的是,有学者推测某植物类似向日葵,但向日葵是 16 世纪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的,而手稿经碳 14 检测成书于 15 世纪,比向日葵发现时间早百年,这一时间线冲突让 “植物重组说” 难以立足。

恶作剧说

也有人认为手稿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恶作剧,连作者自己都不清楚内容含义。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推翻了这一猜想:手稿共计 17 万个词汇,数量庞大,若为瞎写无需耗费如此精力;更关键的是,这些词汇组成的句子符合语言自然规律,遵循 “齐夫定律”“皮肤定律”—— 即 20% 的词汇占据 80% 的出现频率,与正常语言的词汇频率分布一致。例如英语新闻中,“the”“off” 等常用词出现次数远高于其他词汇,而伏尼契手稿的词汇频率同样呈现这种规律,显然并非随机伪造。

炼金术记录说

结合手稿附带信件与历史背景,还有一种推测认为其与中世纪炼金术相关。信件显示,手稿曾被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收藏,而 11-14 世纪的欧洲正值 “炼金术时代”。当时西欧学者通过翻译阿拉伯文献,接触到大量东方哲学、自然科学与医学知识,诞生了以 “奇医博士” 罗杰・培根为代表的炼金术家。罗杰・培根精通多领域知识,曾因研究科学规律被教会视为 “异教徒” 多次囚禁。有学者推测,罗杰・培根为保护自己的炼金术、医学、天文研究成果,避免再次遭到教会迫害,创造了这份加密手稿 —— 既隐藏科学发现,又能在被质疑时推脱为 “上帝托梦内容”。不过,这一说法也存在疑问:中世纪独立创造一门加密语言难度极高,当时的技术与认知水平能否支撑这样复杂的创作,至今尚无定论。

手稿破译的艰难历程

百余年来,无数学者与密码学家投身于伏尼契手稿的破译工作,却大多折戟沉沙,仅留下零星进展:

1940 年,学者威廉成立破译小组,试图以古希腊语为参照,将手稿中的线形文字替换为英文字母与可辨认符号,制作出专属字母表。但转译后的内容依旧晦涩难懂,如同 “从一本天书变成另一本天书”,毫无实际意义。

有密码学专家尝试用二进制思路破译,例如用 “一个大写 A 加四个小写 a” 代表字母 A,虽偶然破解出一句话,却无法推广到长段落,其余内容仍为乱码。

70 年代,密码学顶尖人士李维斯特提出,手稿可能采用 “卡登格” 加密方式,文字本身并非内容,而是记录位置信息。他尝试将两份相似书稿用格子圈出、去除文字后叠加,寻找重合部分拼接内容,却仅宣称 “内容是机密”,未再公布后续进展,让破译陷入停滞。

2014 年,英国语言学家史蒂芬取得了相对靠谱的突破。他参考古拉丁语草药手稿,发现手稿文字多采用缩写形式,例如 “aq” 是拉丁语 “水” 的缩写,“saiig” 代表 “每次三例”。据此,他陆续破解出 “杜松”“炉甘石” 等植物学名,但这种思路仅适用于植物章与人类章,对其他章节完全无效,推测手稿可能采用 “双重密码” 书写,加密层级远超想象。

2025 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拿大团队借助 AI 取得了新突破。他们让 AI 学习 300 多种语言,深度学习 11-14 世纪的文本创作手法后,得出结论:手稿文字为希伯来语,但字母顺序被故意打乱(如 “apple” 写成 “aelpp”)。团队编写算法帮助 AI 识别打乱的词汇并强化纠错,成功破译出第一句话 ——“他向神父、男主、人我和其他人提出了建议”。这是手稿发现以来最具科学性的破译成果,不过后续解读内容尚未发布,完整破译仍需时间。

手稿插图的未解之谜

除了文字,手稿中的插图同样充满困惑。植物学家研究发现,插图中的植物并非拼接而成,从根茎、叶片的形态判断,确实符合植物生长规律,但在现有植物体系与化石记录中,始终找不到匹配种类。有植物学家推测,这些植物可能生长于一万年前 “仙女木事件” 之前 —— 当时地球温度较高,或许存在与现今截然不同的植物生态。若这一猜想成立,手稿可能是上古文明遗留的记录,而现存 15 世纪的手稿仅是抄本,原本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更让手稿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伏尼契手稿就像一把锁住历史秘密的钥匙,六百年间,它吸引着无数人试图揭开其面纱,却始终未能窥见全貌。从外星文明到中世纪炼金术,从加密语言到上古植物,每一种推测都看似有迹可循,又在细节处遭遇瓶颈。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研究的深入,或许在未来某天,这份神秘手稿的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一段传奇篇章。

伏尼契手稿:六百年未解的世界之谜

上一篇:红楼丫鬟袭人:身世细节暗藏的不简单之谜

下一篇:神秘的《伏尼契手稿》的语言归属和流传情况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大***
¥20.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20.00
用户头像 昵称:朱***
¥5.00
用户头像 昵称:梨***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匿***
¥5.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