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痞赖二爷-邓宇民漫画欣赏-老成都记忆
地痞赖二爷《地痞赖二爷》选之《邓宇民漫画精选-老成都记忆》,不可否认的说,漫画也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只要精到依然精彩。
“地球上原本没有人类,那第一个人究竟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像一颗种子,埋在很多人对世界的好奇里 —— 我们总忍不住想象,某个瞬间,“第一个人” 突然出现在地球上,开启了人类的历史。但科学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本身或许就存在 “认知偏差”:人类的起源不是 “突然出现一个人”,而是一场持续数百万年的、循序渐进的演化之旅,没有清晰的 “第一个人”,只有一步步靠近 “人类” 的祖先群体。
一、误区:为什么 “第一个人” 不存在?从 “个体起源” 到 “群体演化” 的认知转变
我们之所以会问 “第一个人是谁”,本质上是用 “个体视角” 理解了 “群体演化”。就像一颗树苗长成大树,没有哪一天能明确说 “它今天突然变成了大树”,而是每天都在悄悄生长;人类的起源也是如此,没有哪一个个体能被定义为 “第一个人”,而是某一群古猿的后代,在一代代繁衍中,逐渐积累 “人类特征”,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
这种 “无明确起点” 的演化逻辑,核心在于 “基因的渐变”。生物繁衍时,基因会发生微小突变,这些突变单独看几乎微不足道,但经过数万、数十万代的积累,就会让后代与祖先产生明显差异。比如,人类与近亲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 98.8%,两者的共同祖先生活在约 600 万年前 —— 从那时起,人类的祖先群体与黑猩猩的祖先群体分道扬镳,开始了不同的演化之路。在这 600 万年里,没有哪一代能被单独称为 “第一个人”,每一代都是 “既像祖先,又像后代” 的过渡形态,直到数十万年前,才逐渐形成我们认知中的 “人类” 特征。
二、人类演化的 “关键台阶”:从猿到人的四步跨越
虽然没有 “第一个人”,但人类的演化历程中,有四个关键阶段,如同四级 “台阶”,一步步将我们的祖先推向 “人类” 的行列。
1. 第一步:直立行走 —— 解放双手的 “革命”
约 440 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 “地猿始祖种”(如 “阿尔迪” 化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 “直立行走倾向” 的古猿。它们虽然还保留着很多树栖特征(比如长手臂、抓握能力强的脚趾),但已经能在地面上用两条腿行走。
直立行走看似简单,却是 “从猿到人” 的关键一步:它让祖先的双手从 “行走工具” 中解放出来,开始用于制造工具、携带食物;同时,直立行走让身体更适应远距离移动,扩大了觅食范围;还能让头部抬高,更早发现天敌,提升生存概率。这一特征在后续的 “南方古猿”(如 320 万年前的 “露西” 化石)身上更加明显,“露西” 的骨盆和腿骨结构已接近人类,证明她能长时间直立行走。
2. 第二步:制造工具 —— 开启 “智慧时代”
约 260 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 “能人”(意为 “有能力的人”),成为最早能有意识制造工具的古人类。他们会用石头敲打石头,制作出简单的 “砍砸器”“刮削器”,用于切割肉类、挖掘植物根茎。
制造工具的意义远超 “使用工具”—— 黑猩猩也会用树枝掏白蚁、用石头砸坚果,但它们不会 “主动制造工具”;而能人通过制造工具,展现出 “规划能力” 和 “抽象思维”,这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起点。工具的使用让能人能更高效地获取食物,尤其是肉类,肉类中的蛋白质为大脑发育提供了充足营养,为下一步演化打下基础。
3. 第三步:大脑扩容 —— 人类智慧的 “硬件升级”
约 180 万年前,“直立人”(如北京猿人、元谋人)出现,他们的大脑容量较能人有了显著提升:能人的大脑容量约为 600 毫升,而直立人的大脑容量可达 900-1200 毫升(现代人类大脑容量约 1400 毫升)。
大脑扩容带来了一系列 “人类特征”:直立人开始使用更复杂的工具(如 “阿舍利手斧”,一种对称、锋利的石器,制作需要多次敲打,展现出更高的技术水平);他们还学会了使用火,火的使用不仅能取暖、驱赶野兽,还能煮熟食物 —— 煮熟的食物更容易消化,进一步为大脑提供能量,同时杀死食物中的细菌,降低患病风险。火的使用,被视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 “重要分界线” 之一。
4. 第四步:语言与社会 —— 形成 “人类共同体”
约 30 万年前,“智人”(即我们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出现,他们的大脑容量已接近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出了 “复杂语言”。
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演化的 “终极突破”:它让人类能传递复杂信息(比如 “哪里有大型猎物”“如何躲避危险”),实现分工合作;还能传承知识和经验,让后代不必重复 “从零开始” 的探索;甚至能虚构故事、形成共同信仰(如原始宗教、部落文化),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大规模群体。正是凭借语言和社会协作,智人在约 7 万年前走出非洲,逐渐扩散到全球,取代了尼安德特人等其他古人类,成为地球上唯一的人类物种。
三、常见疑问解答:关于人类起源的三个 “想不通”
1. 既然没有第一个人,那 “人类” 的定义是什么?
科学上,“人类” 的定义是 “具备直立行走、大脑容量较大、能制造复杂工具、拥有语言能力” 等特征的物种。但这些特征不是 “非有即无”,而是 “程度不同”。比如,直立人能制造工具,但工具比智人简单;尼安德特人有语言能力,但可能不如智人复杂。因此,“人类” 更像是一个 “特征集合”,当某一群体的 “人类特征”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归入 “人类” 范畴,而非由某一个体定义。
2. 为什么现在没有猿类再演化成人?
首先,演化的核心是 “适应环境”,而非 “朝着人类方向发展”。现在的猿类(如黑猩猩、大猩猩)生活在森林中,它们的树栖能力、群体结构已经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不需要通过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 来生存,因此不会朝着 “人类” 的方向演化。
其次,人类的祖先与现在的猿类祖先,在约 600 万年前就已分道扬镳,两者的基因的演化路径完全不同。现在的猿类已经积累了大量 “适应树栖生活” 的基因,这些基因与 “人类特征” 相悖,不可能再演化成人类。就像一棵大树,人类和猿类是不同的 “树枝”,一旦分开生长,就不会再合并成同一根树枝。
3. 人类起源的 “缺失环节” 找到了吗?
过去,人们常说人类演化有 “缺失环节”—— 即找不到 “半猿半人” 的过渡化石。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过渡化石被找到:从地猿到南方古猿,再到能人、直立人、智人,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化石证据,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演化链条。
比如,2000 年发现的 “图根原人” 化石(生活在约 600 万年前),兼具古猿和人类的特征:它的股骨(大腿骨)结构显示能直立行走,而手臂和牙齿又保留着树栖古猿的特征,被认为是 “人类与黑猩猩共同祖先” 之后的重要过渡类型。这些化石证明,人类的演化是连续的,不存在 “突然跳跃” 的 “缺失环节”。
四、从 “追问第一个人” 到 “理解演化本质”:人类起源的启示
“地球上第一个人从何而来” 的疑问,背后藏着我们对 “自身存在” 的好奇。但科学给出的答案,虽然没有 “某个英雄式的第一个人” 那么浪漫,却更加震撼 —— 我们不是 “突然出现” 的奇迹,而是数百万年演化的产物,是无数祖先在自然选择中 “步步为营” 的结果。
这种演化视角,也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人类不是 “地球的主宰”,而是地球生命演化的 “参与者” 之一;我们与其他生物共享着相同的演化规律,也肩负着保护地球生态的责任。当我们理解 “没有第一个人,只有一代代努力生存的祖先”,或许能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漫长演化的 “幸运继承者”。
正如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说:“生命是一棵大树,而非一条直线。” 人类的起源没有 “起点”,但我们正站在这棵 “生命之树” 的一根树枝上,继续书写着演化的故事。而探索 “我们从何而来” 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智慧最动人的体现。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