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人生四苦,熬过了就是福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Watts
2025-10-02
热度:8
感觉

“人生在世,谁不是在苦海里泅渡,熬过去,就能看见岸边的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以其笔下充满苦难与韧性的故事,道尽了人生的复杂滋味。他曾在访谈中提及 “人生四苦”—— 求而不得、怨憎会、爱别离、放不下,称这四重困境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考验,而 “熬过” 的过程,便是成长与享福的开始。这不是对苦难的妥协,而是对人生的通透认知:苦是底色,熬是过程,福是结果。

一、第一苦:求而不得 —— 把 “执念” 换成 “向前看”

“求而不得”,是人生最普遍的苦。就像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写的:“人一辈子,总有些东西像抓在手里的沙子,越用力,漏得越快。” 我们或许曾为一份没拿到的工作彻夜难眠,为一段没留住的感情自我折磨,为一个没实现的目标怀疑人生,以为 “得不到” 就是命运的不公,却忘了 “求” 的过程本身,早已教会我们更多。

邻居家的女儿小敏,曾为考上心仪的美院复读三年。每次落榜,她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觉得 “这辈子完了”。直到第三年落榜后,她偶然在美术馆看展时,被一位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打动 —— 艺人说:“我年轻时想当画家,没成,后来发现剪纸也能表达心意,反而走出了自己的路。” 这句话点醒了小敏,她放下 “非美院不上” 的执念,报考了工艺美术专业,如今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插画师,作品里满是生活的鲜活。

莫言说:“求而不得的苦,苦在‘执念’。” 我们总以为 “得到” 才是圆满,却忽略了 “求” 的路上,我们学会了坚持、积累了能力、看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像农民种庄稼,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但耕耘的过程里,土地会变得肥沃,下一季的收获会更丰厚。“求而不得” 不是终点,而是提醒我们:换个方向,或许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第二苦:怨憎会 —— 把 “怨恨” 熬成 “放下的智慧”

“怨憎会”,是与不喜欢的人、不想要的事纠缠的苦。就像莫言在《檀香刑》中描绘的:“人生就像一条河,总会遇到挡路的石头,你骂它、撞它,只会让自己头破血流,不如绕过去,继续向前。” 我们或许曾因同事的排挤而心烦,因家人的误解而委屈,因陌生人的恶意而愤怒,这些 “怨憎” 像一根刺,扎在心里,既伤了别人,更苦了自己。

作家史铁生曾在文章中回忆,他瘫痪后一度怨恨命运,对照顾他的母亲恶语相向。直到母亲去世,他在日记里看到母亲写的:“儿子心里苦,我要多忍忍。” 才明白 “怨恨” 是最无用的消耗 —— 你用别人的错惩罚自己,用负面情绪困住自己,最终耽误的,是自己的人生。就像莫言说的:“怨憎会的苦,苦在‘不肯放过’。放过别人,其实是放过自己。”

村里的王大爷,曾因邻居占了自家半米宅基地,吵了十年,两家形同陌路。后来王大爷生病住院,邻居主动帮他照顾家里的菜地,还天天去医院送饭。王大爷出院后,主动把宅基地的事提了一句:“以前是我太较真,半米地,哪有邻里情重要。” 如今两家常一起吃饭聊天,王大爷说:“熬了十年才明白,怨恨像块石头,背在身上太累,放下了,浑身都轻松。”

三、第三苦:爱别离 —— 把 “失去” 酿成 “回忆的甜”

“爱别离”,是与珍视的人、事、物分开的苦。这是莫言笔下最动人的苦,《红高粱家族》里,余占鳌与九儿的分离,是战火中的无奈;《蛙》里,姑姑与孩子们的别离,是时代的印记。而现实中的 “爱别离”,或许是亲人的离世、朋友的远去、童年的结束,那些曾经以为 “会永远在一起” 的人,突然就消失在人生的路口,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与空落。

莫言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母亲去世后,我总觉得家里少了什么,直到有一天,我吃到自己做的饺子,才发现她没教我怎么调馅 —— 那一刻我才明白,爱别离不是‘失去’,而是把‘爱’刻进了骨子里。” 就像我们怀念逝去的亲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他们曾给过的温暖: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肩膀、朋友的陪伴,这些回忆早已变成我们心里的光,在遇到困难时,提醒我们 “曾经被好好爱过”。

表妹曾因爷爷去世消沉了很久,爷爷是个老木匠,从小教她做小凳子、刻木头玩具。后来表妹整理爷爷的工具箱时,发现里面有一本笔记本,记着 “给孙女做木梳的步骤”“她喜欢的花纹样式”。表妹抱着笔记本哭了一场,之后开始学着做木梳,如今她开了一家小工作室,每把木梳上都刻着爷爷教她的花纹,她说:“爷爷没离开,他的爱还在我做的木梳里,陪着我,也陪着更多人。”

四、第四苦:放不下 —— 把 “过去” 熬成 “未来的底气”

“放不下”,是对过去的遗憾、错误、伤痛耿耿于怀的苦。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写:“人这辈子,就像驴拉磨,总盯着磨盘上的脚印,就永远走不出圆圈。” 我们或许曾为一句说错的话后悔多年,为一个做错的选择自我否定,为一段失败的经历不敢再尝试,以为 “放不下” 是对过去的负责,却忘了 “过去” 早已过去,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过去的事,而是现在的 “不敢面对”。

有位读者给莫言写信,说自己年轻时因轻信他人,被骗走了所有积蓄,之后十年都活在自责里,不敢投资、不敢创业,甚至不敢交朋友。莫言回信说:“我年轻时也犯过傻,写的稿子被退了几十次,以为自己不是写东西的料。后来想,退稿就改,改了再投,总有一次能成。人哪,不能总盯着过去的坑,要看看前面的路,坑填不平,但可以绕过去,或者把它变成垫脚石。”

这位读者后来开了一家小书店,他在书店里放了一个 “遗憾信箱”,让人们写下自己的放不下,再把这些纸条整理成册子,旁边写着:“每个遗憾都是过去的自己,原谅他,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他说:“熬了十年才明白,‘放不下’的苦,苦在‘不肯原谅自己’。其实犯错不可怕,跌倒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站在原地,不肯向前走。”

结语:熬,是人生最好的 “修行”

莫言说:“人生四苦,不是用来打败我们的,是用来让我们‘熬’出韧性的。” 求而不得时,熬一熬,会发现 “得不到” 的背后,有更好的安排;怨憎会时,熬一熬,会明白 “放下” 比 “怨恨” 更轻松;爱别离时,熬一熬,会懂得 “回忆” 比 “悲伤” 更珍贵;放不下时,熬一熬,会看清 “向前” 比 “回头” 更重要。

“熬” 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的坚持:是在苦里不放弃,在难里不低头,在黑夜里相信黎明。就像莫言笔下的那些角色,无论是《红高粱》里在战火中坚守的人们,还是《蛙》里在时代浪潮中挣扎的姑姑,他们都曾被苦难压得喘不过气,却从未停下脚步,最终在 “熬” 中活成了自己的光。

人生没有白吃的苦,也没有白熬的夜。你今天熬过的苦,会变成明天的甜;你现在承受的难,会变成未来的福。就像一粒种子,在土里熬过冬的寒冷,才能在春天发芽;一个人,在苦里熬过风雨,才能在岁月里开花。这就是莫言告诉我们的人生智慧:苦是人生的底色,熬是人生的修行,熬过了,就是福。

上一篇:迪亚特洛夫悬案:雪山夜惊魂背后的未解之谜

下一篇:地球上没有第一个人?揭开人类起源的演化真相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刘***
¥10.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20.00
用户头像 昵称:吕***
¥100.00
用户头像 昵称:梨***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开***
¥2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