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写作好段欣赏第四章第四部
@我的体形不胖不瘦,可是个头在同龄人当中算是小的,说不定我到13岁了也会被别人看成是三年级的学生。虽说长得不结实,但很健康。除了睡觉之外,我的嘴是一刻不停的,被长辈们...
“人不是只有老了才会死,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去世。” 当这句话猝不及防地闯入视野,几乎每个人都会愣神片刻 —— 我们总以为人生是沿着规划好的轨道稳步向前,升学、工作、成家、养老,像完成一份既定清单,却忘了生命最大的真相,是它的不可预测性。就像视频中抛出的那个尖锐问题:“一个按人生规划成长的自己,和村里疯跑的先天智障者相比,到底谁更真实地活过?” 这个问题看似冒犯,却戳破了我们对 “真实” 与 “生命意义” 的集体幻想,也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人类存在的终极命题:在生死无常的底色下,如何才算 “本真” 地活,又如何在有限中触摸无限?
一、生死无常:打破 “可控” 幻想,唤醒 “向死而在” 的觉醒
哲学家谢利・凯根曾说,死亡最让人恐惧的,从来不是 “结束” 本身,而是它的 “不可预测性”—— 它会突然打乱我们所有的计划,让半生努力看起来像一场徒劳。就像有人辛苦攒钱想给家人换个大房子,却在体检中查出重病;有人刚和挚友约定退休后一起旅行,转头就收到对方意外离世的消息。这种 “猝不及防”,让我们对生命的 “可控性” 幻想瞬间崩塌,陷入深深的不安。
但存在主义哲学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视角:正是死亡的 “随时可能到来”,才让 “活” 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这便是 “向死而在” 的核心 —— 死亡不是悬在未来的终点,而是时刻敲响的闹钟,提醒我们 “时间有限,别再浑浑噩噩”。生命本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布,没有预设的意义,那些所谓的 “价值”,不是社会赋予的,也不是等待天降的,而是我们在每一个选择里亲手画上去的:是陪父母吃一顿慢饭,是为热爱的事拼一次全力,是在难过时敢直面情绪、快乐时敢放声大笑。
就像国学里常说的 “活在当下”,不是消极地 “得过且过”,而是因为知晓生命无常,才更要把每一个瞬间都过得 “真切”。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它的密度 —— 不是在 KPI 的焦虑里消耗自己,不是在 “别人都这样” 的惯性里随波逐流,而是问自己 “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让每一步选择都忠于内心。
二、何为 “真实”:从 “规划人生” 到 “本真活法”,撕开社会规训的外衣
“按规划活的人,难道不如智障者真实?” 初次听到这个对比时,很多人会感到被冒犯 —— 我们努力学习、打拼,遵守社会规则,难道活得还不够 “认真”?但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否定努力,而是质问我们对 “真实” 的定义:你所谓的 “人生规划”,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又有多少是社会规训的结果?
我们从小被灌输 “要考好大学、找稳定工作、30 岁前结婚生子”,像完成任务一样追逐着世俗意义上的 “成功”。可当深夜独处时,却会突然迷茫:“我这么拼,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的期待?” 这种 “身心俱疲” 的状态,正是存在主义所说的 “非本真”—— 我们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忘了自己本来是谁。
反观那个 “疯跑的智障者”,他没有复杂的认知能力去理解 “社会评价”,也不懂 “未来规划”,但他的喜怒哀乐都是最原始的本能:开心了就大笑奔跑,难过了就哭闹,饿了就找吃的,这种 “不被规训污染” 的纯粹,恰恰是 “本真” 的写照。当然,这不是说 “智力缺陷” 值得羡慕,而是提醒我们:“真实” 与否,从不取决于你有多少财富、多高地位,而取决于你的生命状态是否 “忠于内在”。
国学智慧里讲 “知行合一”,其实和 “本真”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敢去做,不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就像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热爱、真诚、快乐,从来不是靠 “社会标准” 定义的,而是靠内心的感受确认的。你可以选择按社会规则生活,但前提是 “你想选”,而不是 “你该选”。
三、世界真假:从荒谬感到 “缸中之脑”,接纳认知局限,守住主观真实
当生命的无常以 “突如其来的失去” 呈现时,我们还会陷入更深的困惑:“这个世界是真的吗?” 比如还没来得及和亲人道别,对方就突然离开;比如努力了很久的事,却因为一个毫无道理的意外失败 —— 这种 “荒谬感” 会摧毁我们对 “理性与秩序” 的信念,让我们开始怀疑:我们感知到的一切,是不是只是大脑的幻觉?
这就像哲学史上著名的 “缸中之脑” 实验:如果把大脑泡在营养液里,用电脑给它输送电信号,让它体验 “吃饭、工作、爱与被爱”,那么大脑永远无法分辨自己是在 “真实世界” 还是 “虚拟程序” 里。柏拉图的 “洞穴预言” 也早有暗示: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墙上的影子,而非事物的本质。现代科技大佬马斯克甚至说,“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接近零”。
这些思考看似 “杞人忧天”,却让我们看清一个真相:人类的认知本身是有局限的。哲学家康德把世界分成 “现象” 和 “自在之物”,我们能认识的,只是经过感官和大脑加工的 “现象”,至于世界的 “本来面目”,永远无法直接触及;维特根斯坦也说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用语言描述 “爱”“快乐”,可这些抽象的符号,永远无法捕捉情感的万分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 “一切都是虚无”。就像我们看一场电影,明知剧情是虚构的,却依然会为角色的悲欢流泪 —— 这份 “主观体验” 的真实,不会因为 “客观世界是否真实” 而打折扣。你对父母的孝心、对朋友的真诚、为热爱之事付出的努力,这些感受实实在在地温暖过你、支撑过你,这就够了。国学里讲 “心外无物”,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的内心感受到的真实,就是属于你的 “真相”。
四、有限与无限:在不确定中创造价值,让生命超越局限
从生死无常到世界真假,从语言局限到认知边界,我们始终被提醒 “人类是有限的存在”—— 生命有终点,认知有边界,连世界的真实性都存疑。可正是这种 “有限”,反而成了我们探索的动力:因为知道生命会结束,才更要珍惜每一刻;因为知道认知有局限,才更要保持谦逊、不断学习;因为知道世界真假难辨,才更要守住内心的真诚。
就像视频结尾的叩问:“如何在明知生命终将结束的前提下,以最真切的方式感受每一个瞬间?” 答案其实藏在每一个选择里:是在加班到深夜时,记得给家人打个电话;是在追逐 “成功” 时,不放弃自己的小爱好;是在面对他人的评价时,敢说 “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其实都是在 “有限” 中创造 “无限”—— 你的热爱会留下痕迹,你的真诚会温暖他人,你的思考会启发后来者,这些都是生命超越 “时间长度” 的意义。
国学经典里常说 “生生不息”,不是指生命的永恒,而是指精神的传承、价值的延续。我们或许无法控制生命的终点,但可以决定它的 “厚度”:是活成别人期待的 “标准答案”,还是活成自己喜欢的 “独特风景”?是在焦虑中消耗一生,还是在真切中感受每一刻?
生死无常是生命的底色,世界真假是永恒的谜题,但 “如何活” 的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里。所谓 “真实”,不过是忠于内心;所谓 “无限”,不过是把有限的时光,活成自己认可的 “有价值”。这便是人类最珍贵的能力 ——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有限中触摸无限,在荒谬中创造意义。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