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奇书《山海经》:包罗万象的神秘世界探索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刘柏宏
2025-09-28
热度:10
感觉

《山海经》作为中国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与《周易》《黄帝内经》齐名,却以其光怪陆离的内容独树一帜。它究竟是古人天马行空的幻想之作,还是暗藏远古真实历史与地理的密码?让我们跟随探索的脚步,揭开这部奇书的神秘面纱。

一、《山海经》的基本概况:作者、年代与结构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先秦时期的作品,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历经数百年、由不同时代的作者陆续编撰而成的合集,其记载的内容甚至可能比人类公认的认知历史更为久远。

全书结构清晰,主要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山经》共五篇,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虽篇幅仅占全书三分之二,却是核心内容,以山脉为脉络,详细记载了 550 座山峰的位置、山中的动植物、矿物、妖魔鬼怪及其作用,还有周边河流与河中物产。有趣的是,《山经》开篇从南山经写起,且前半部分按 “南西北东” 的顺序叙述,推测早期作者可能是南方人,而后半部分顺序变为 “东南西北”,进一步印证了 “多人跨时代编撰” 的说法。

《海经》则有十三篇,大致分为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并非讲述海洋,而是聚焦中原以外的 “海外” 地区,记载了一百多个古国的风土文化与国民样貌,内容更为奇特,充满了超出常规认知的异域景象。

二、《山经》探秘:奇山、异兽与神物

《山经》以南山经为起点,第一篇便提到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开启了对神秘山脉的描述。招摇山中物产丰富,有可让人不饥饿的 “祝余” 草、能防迷路的 “迷谷” 树、吃了可跑得更快的 “猩猩”,还有源自山中丽麂河、能驱蚊虫的 “育沛”(琥珀),宛如一处宜居的 “仙境”。

沿着南山经向东探寻,更多奇山异兽接连出现:堂庭山盛产柿子树、白猿与水晶;猿翼山因遍布怪鱼、怪兽、怪蛇、怪树而 “不可上去”;柢阳山有花纹如虎、尾巴赤红、叫声似歌的 “鹿蜀”(佩戴其皮毛可多子多孙),还有头像鸟、尾像蛇、能治耳聋的 “旋龟”;亶爰山无水草却多瀑布,有一种形似牛、长蛇尾、有翅膀且会冬眠的怪鱼;杻阳山的 “类” 兽雌雄同体,吃了它的肉能让人不嫉妒;即翼山有九尾四耳、眼长背后的羊(佩戴可无所畏惧),还有三脑袋、六眼睛、六腿三翅膀的鸟(吃了可不困)。

而南山经中最著名的当属 “青丘山”,这里是九尾狐的故乡。《山海经》记载九尾狐声音像婴儿,既能吃人也能被人吃,食之可 “不蛊”(不中邪)。晋朝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时,称九尾狐是太平盛世的祥瑞,传说大禹便是在涂山见到九尾白狐后,娶涂山女为妻,最终成为部落首领、开创夏朝,此后九尾狐也被视为 “帝王之兆”。不过,九尾狐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从最初的祥瑞逐渐演变为后世传说中的 “魅惑之妖”,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变迁。

南山经的探索最终止于东海之滨的箕尾山,完成了从 “西海之滨” 到 “东海之滨” 的地理跨越。这种以某座山为起点,不断向东、西、北延伸记载山脉的方式,是《山经》独特的叙事逻辑。

三、《海经》览胜:怪异古国与神秘神祇

相较于《山经》对山川物产的记载,《海经》中的 “海外古国” 更显奇幻,每个国家都有着颠覆认知的特征:

不死国:位于交胫国之东,国民皮肤黝黑,长寿不死,是《海外南经》中极具传奇色彩的国度。

交胫国:在贯匈国之东,国民身高仅四尺(约 1.3 米),身上长毛,双腿交叉且 “足无骨”,躺下后无法自行起身,需他人搀扶,形态类似海豹、海狮。

贯匈国:国民胸口有大洞,尊贵者不穿衣服,让卑贱者用竹竿穿过胸口将其抬走。关于其起源,《博物志》记载与大禹有关:大禹治水时召集诸神,防风氏迟到被处死,其后裔欲刺杀大禹未遂,防风氏自刎,大禹用不死草将其救活,此后防风氏后裔胸口皆有洞。

三苗国(又称三毛国):国民习惯 “相随行走”,被认为是团结的象征,曾是黄河流域的强大部族,在尧、舜、禹时期多次叛乱,最终被大禹平定,国民供奉人首蛇身、双面双头的神兽 “延维”,传说吃其肉可称王天下,见之可称霸诸侯。

羽民国:国民脑袋长、身覆羽毛,部分古籍记载其 “长鸟嘴、红眼睛、白头发”,相貌恐怖。

三首国:国民一个头、三个身子,位于西方;其北边的 “一臂国”,国民一条胳膊、一个眼睛、一个鼻孔,骑单眼单腿的斑纹黄马;“奇肱国” 则是一个胳膊、三个眼睛,国民皆为双姓,骑斑马。

君子国:是少数 “正常” 的海外国家,国民穿戴整齐、为人谦让,与周边 “凶神恶煞” 的国度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怪异古国,《海经》中还记载了众多神秘神祇与异兽:

刑天:与黄帝争夺地位,被砍头后以胸部为眼、肚脐为口,继续战斗,展现出不屈的意志。

烛龙:居于钟山,人面蛇身、全身赤红,眼睛睁开天便亮,闭上天则黑,吹口气是冬天,呼口气是夏天,无需饮食呼吸。

相柳:共工的臣子,九头蛇身、皆为人面,所到之处化为沼泽溪流,最终被大禹治水时斩杀,是《山海经》中著名的 “凶兽”。

天吴:朝阳谷的水神,八个脑袋、十条虎尾,形态威猛。

毕方鸟:居于神人二八之东,形似鹤、单腿,青色羽毛带红斑、白色嘴巴,叫声似自呼其名,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山火,被视为不祥之兆。

帝江:居于西方天山,形似黄色皮囊、红如火焰,六只脚、四只翅膀,脑袋混沌无面目,却会唱歌跳舞,是中国神话中 “混沌” 的原型。天山还盛产黄金、美玉、石青(古代染料)与雄黄(可作染料、杀虫剂,有毒)。

西王母:《西山经》中重要的神祇,居于昆仑山(又称玉山),人面、豹齿、虎尾,头发蓬乱且戴 “胜”(古代头饰),擅长长啸,掌管天灾疫病与五种残酷刑法,是不折不扣的 “凶神”,与后世传说中慈祥的 “王母娘娘” 形象截然不同。

四、昆仑山的争议:是神话圣地还是现实遗迹?

《山海经》多次提及昆仑山,称其 “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山上有 “人面虎身、有纹有尾、皆白处之” 的神,还居住着西王母,且 “万物尽有”,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地方。

有趣的是,若将 “西海” 解读为大西洋、“流沙” 为沙漠、“赤水” 为红海、“黑水” 为黑海,昆仑山的地理位置竟与埃及地区颇为吻合,而 “人面虎身” 的神,也让人联想到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由此引发猜想:昆仑山会不会就是埃及金字塔?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这种文字描述的巧合,为《山海经》的解读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五、《山海经》的争议:神话传说还是真实历史?

从古至今,关于《山海经》的性质争议不断。绝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神话故事集,因其记载的奇山、异兽、古国远超现实认知;但也有学者提出,《山海经》是一部真实的上古地理志,理由是地理志需严谨记录山川物产,供古代君王参考(如采矿造兵器),不可能随意虚构。

马来西亚物理学家丁振宗教授的观点更为颠覆,他认为《山海经》记载的是 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时期)的世界地理与历史,书中的 “鹊山” 可对应当时亚洲地图的特定位置,“一里” 若按 400 米计算,书中山脉距离也与 6500 万年前的地理尺度吻合。他还推测,大禹、女娲、伏羲等神话人物可能是外星人,恐龙灭绝、亚欧大陆地形变化、大洪水等事件,都与外星文明在地球的活动有关,书中的 “怪物” 或许是外星飞船或武器,只是被古人误解为生物。

此外,传说《山海经》最初源于 “山海图”,大禹治水后将其绘制在九鼎之上,可惜 “山海图” 与九鼎均已流失,现存《山海经》的配图都是后人根据文字想象绘制,可能与原貌相去甚远。

六、《山海经》的传承:为何能 “改动最少”?

在众多古籍中,《山海经》的珍贵之处在于其 “改动极少”,这得益于三位关键人物:

孔子:因厌恶 “怪力乱神”,认为《山海经》“不值得一读”,当时的学者纷纷效仿,使该书在先秦时期鲜少被关注,得以原样保存。

秦始皇:虽焚书坑儒,却对《山海经》深信不疑,将其保留,甚至据书中记载寻找舜的墓,试图获取 “远古高科技”。

郭璞(晋朝):为《山海经》作注,现存版本多以其注本为基础,且晋朝时神仙思想、道教与玄学盛行,《山海经》因契合当时文化氛围得以流传,减少了被篡改的可能。

晋朝诗人陶渊明还曾作《读山海经十三首》,表达对这部奇书的喜爱;隋朝时,《山海经》被编入《隋书・经籍志》,列为地理文献;但到了清朝,因其内容 “荒诞不经”,被从正史中剔除,归为文学创作类书籍。

近代神话学家袁珂评价《山海经》“真实反映了中国远古时期人们的无穷想象力”,但它究竟是古人的幻想结晶,还是隐藏远古秘密的 “密码本”,至今仍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奇书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原始文化、神话体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其神秘魅力也将持续吸引着后人不断探索。

上一篇:濒死体验:跨越生死边界的真实见闻与深度探讨

下一篇:探访世界上最孤独的房子:在冰岛埃德力扎岛的奇幻一夜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梨***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开***
¥5.00
用户头像 昵称:杨***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内***
¥20.00
用户头像 昵称:刘***
¥10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