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情不怕万重山-望姐有情难启唇-民间情歌二首
有情不怕万重山无情只怕一浅水,有情不怕万重山,只要两人情义好,坐牢砍头也心甘。(湖南)望姐有情难启唇望天天有云,望姐姐有情,望天有云冒下雨,望姐有情难启唇,若得与姐...
1955 年的美国南方,种族隔离的阴霾尚未散去,密西西比州利福勒镇的夏日里,一声无心的口哨,竟成了 14 岁黑人少年埃米特・蒂尔的 “死刑判决”。这场荒唐却残酷的悲剧,不仅让一个家庭破碎,更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间接推动了美国民权运动的浪潮。
埃米特・蒂尔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母亲玛米是一位普通的黑人女性。1955 年 7 月,玛米的表弟赖特(蒂尔称其为舅舅)来芝加哥办事,借住在他们家。赖特擅长讲故事,常常给蒂尔描绘老家密西西比州利福勒镇的景象 —— 茂密的森林里能逮松鼠、采蘑菇,河流中的小岛是野营钓鱼的好去处。从未离开过芝加哥的蒂尔,对这个 “远方乐园” 充满向往,暑假一到,便缠着母亲要跟赖特去利福勒镇。
玛米起初坚决反对。她深知美国南方与芝加哥的不同:在种族隔离政策严苛的南方,黑人的生命轻如草芥,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但耐不住蒂尔的软磨硬泡,玛米最终妥协,却反复叮嘱:“到了那边必须听舅舅的话,没有他在,绝对不能一个人出去,千万别惹麻烦。” 可满心欢喜的蒂尔,只当母亲的叮嘱是多余的唠叨,转身就跑去收拾行李,一心期待着这场 “冒险”。
8 月 21 日,蒂尔终于抵达利福勒镇。这个小镇仅有 100 来户人家,以种植棉花为生,整条主干道上只有三家小商店、一个警察局、一所医院、一所学校和一个邮局,偏僻又封闭。同行的还有蒂尔的表弟帕克,两个孩子像 “刘姥姥进大观园”,对镇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但赖特很快给他们上了 “第一课”:当天三人沿马路行走时,对面走来一对白人夫妻,赖特立刻把两个孩子拉到路边,按住他们的头让其低头,自己则恭敬地问候 “早上好,先生太太”。事后赖特严肃地告诫:“这不是芝加哥,在南方,见到白人必须让路、低头,不能直视,更不能发生冲突,否则会要命的。” 两个孩子虽有些害怕,却没完全将这份警告放在心上。
8 月 23 日,原本答应带蒂尔和帕克去钓鱼的赖特,因事耽搁未能成行。为了安抚不开心的孩子,赖特给了他们每人两枚硬币,让妻子夏洛特次日带他们去杂货店买糖果。可第二天一早,夏洛特临时有急事需要外出,临走前反复叮嘱两个孩子 “在家等她,千万别出门”。在家待得无聊的帕克,提议 “自己去杂货店买糖”,蒂尔起初有些犹豫,但转念一想 “不过是买个糖,能出什么事”,便答应了。
两人拿着钱,很快来到镇上的 “布莱恩特杂货店”。蒂尔怕惹麻烦,跟帕克约定 “进去不说话,拿了糖就结账走”。他们闷头走到货架前,各拿了一块糖,走到柜台前时,蒂尔低着头把钱和糖果放在柜台上,小声说 “买糖果”。柜台后传来一个冷淡的女声:“还买别的吗?” 蒂尔觉得这声音耳熟,不由自主地抬头 —— 竟是前两天在路上遇到的白人夫妻中的妻子,杂货店老板娘卡罗琳。
卡罗琳冷冷地盯着他们,蒂尔顿时紧张起来。他从小一紧张就会结巴,此刻话卡在喉咙里说不出来。他突然想起母亲教的 “缓解紧张的方法”:使劲吐气。可这口气吐得太急,竟不小心吹了一声口哨。瞬间,卡罗琳的脸色骤变,眼神里充满怒火,她把糖果和找零 “啪” 地拍在柜台上。蒂尔被吓得魂飞魄散,抓起钱和糖果,拉着帕克拔腿就跑回了家。
两人只当这是一场 “小意外”,没敢跟赖特和夏洛特提起,以为事情就此过去。可他们不知道,在种族隔离的南方,黑人对白人做出 “口哨” 这样的 “轻慢举动”,在白人眼中已是 “不可饶恕的冒犯”。
当天凌晨,赖特一家正沉浸在睡梦中,突然传来 “咣” 的一声巨响 —— 家门被人踹开了。赖特慌忙起身跑到客厅,只见两个手持猎枪的白人站在屋里,其中一人正是卡罗琳的丈夫罗伊,另一人是罗伊同父异母的弟弟米拉姆。昏暗的灯光下,两人的眼神凶狠,一场针对蒂尔的残酷报复,即将拉开序幕…… 而这场悲剧的结局,远比任何人想象的更令人痛心:蒂尔被两人残忍殴打致死,而凶手最终却在法庭上笑着被无罪释放。蒂尔的母亲玛米在悲痛中做出了一个震撼世人的决定 —— 公开儿子的葬礼,让所有人看到种族歧视的血腥与残酷,这也成为美国民权运动中无法被遗忘的一幕。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