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层 天盘一百二十分金
在天盘外圈标有丙、庚、丁、辛字样还有一些空格的圈层就是天盘一百二十分金盘。天盘一百二十龙一般都与地盘正针一百二十龙(内盘分金)配七十二龙分金并用,很少单独使用,只有...
提及南极,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一望无际的冰原、凛冽的寒风与极致的低温,仿佛这里是地球最寂静的 “冰封荒地”。但事实上,这片被数亿吨冰层覆盖的土地,暗藏着无数颠覆认知的奇观 —— 会神秘消失又重现的巨型冰洞、封存两千万年的冰下湖泊、流淌着 “血色” 的瀑布,甚至能在零下海域自在生存的透明怪鱼。俄罗斯曾试图钻探南极冰层,却中途停止,更让这片极地的神秘色彩愈发浓厚。今天,我们就一同揭开南极冰层之下的神秘面纱。
一、会 “躲猫猫” 的巨型冰洞:莫德海隆冰间湖
1974 年至 1976 年,科学家在南极威德尔海首次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冰间湖 —— 莫德海隆冰间湖。它像个顽皮的孩子,时而突然出现,时而消失数年,连面积都在不断变化,让科研人员困惑了数十年。直到 2016 年至 2017 年,这个冰洞突然 “爆发”:面积骤增至 3 万平方公里(要知道瑞士国土面积仅约 4.1 万平方公里),且在寒冬中持续了好几周。这是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后,威德尔海首次出现如此庞大且持久的冰间湖,也为科学家破解其形成之谜提供了关键机会。
要理解莫德海隆冰间湖的奇特,首先得了解南极海冰的 “脾气”:夏季,南极冰盖最小面积仍有 10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5 个广东省;到了冬季,冰盖会扩张至 70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 4%,宛如一块巨大的白色瓷砖覆盖在海上。通常,冰间湖(即冰面上的洞)多是由内陆强风将冰面吹开形成,但莫德海隆冰间湖的位置极为特殊 —— 它不在海岸附近,反而位于开阔大洋中,而这里本就极少出现冰洞。更反常的是,近年南大洋冰盖整体呈缩小趋势,为何偏偏在这里能形成如此 “顽固” 的巨型冰洞?
通过汇总卫星观测数据、漂浮传感器信息、海洋动物追踪记录,再结合数十年的历史观测资料,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答案:2016-2017 年,威德尔海的威德尔环流强度远超往常。这个超强环流如同一个巨型水泵,将深海中又咸又暖的海水抽至海面;而莫德海隆冰间湖的正下方,恰好有一座名为 “莫德海隆” 的海底山脉。强环流使得盐分在海底山脉周围聚集,再加上海面风力的螺旋效应,直接将深层盐水向上拉升。由于盐水的冰点低于普通海水,即便在南极的低温环境中,冰间湖也能稳定形成,且 “撑” 住数周不结冰。
别小看这个冰洞,它对地球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冰洞形成的浓盐水会流向全球大洋,如同 “隐形的洋流” 般调节各地气候,是地球气候系统中不可或缺的 “关键玩家”。
二、冰层之下的 “液态奇迹”:400 个冰下湖与生命密码
南极的神秘远不止于冰面之上。在厚达约 3.2 公里的冰层之下,隐藏着至少 400 个 “冰下湖”—— 这些液态湖泊的存在,本身就是对 “极地必冰封” 认知的颠覆。科学家首次发现它们是在 1970 年,借助雷达探测技术;如今,仅在已探索的区域,就已确认了数量如此庞大的冰下湖,而它们的形成,与南极的 “远古历史” 紧密相关。
数千万年前,南极从远古超级大陆 “冈瓦纳大陆” 分裂出来后,这些冰下湖便逐渐形成。很多人会疑惑:南极如此寒冷,冰层下的水为何不结冰?答案其实很简单 —— 物理压力。上方厚达 3.2 公里的冰层会产生巨大压力,而压力会降低水的冰点,因此即便温度低至零下,湖水依然能保持液态。
在众多冰下湖中,最著名的当属沃斯托克湖。它于 20 世纪 90 年代被发现,藏在约 3.2 公里深的冰层之下。科学家曾多次尝试钻探取样,却至今未能获取到纯净的湖水样本。不过通过间接检测可知,沃斯托克湖的水温约为零下 3℃,且已被冰层封存了超过 2000 万年。想象一下,一个在黑暗中 “与世隔绝” 两千万年的湖泊,是否会孕育出未知的生命?
另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冰下湖是惠兰斯湖。2014 年,科学家在这里有了 “突破性发现”:在冰层下近 1.6 公里处,居然存在一个 “生机勃勃” 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小的生命从未见过阳光,也未接触过新鲜空气,却能依靠甲烷和氨作为 “能量来源” 存活。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 “极端低温无生命” 的传统认知,也让科学家大胆猜想:火星或其他星球的冰层之下,是否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生命形式?
三、南极的 “血色奇观” 与 “极端生存者”
如果说冰下湖是南极 “隐藏的奇迹”,那么麦克默多干谷的 “血色瀑布”,就是 “明目张胆的诡异”。从泰勒冰川上,一股亮红色的水流倾泻而下,宛如从冰山里流出的 “血水”,高度足有五层楼那么高,最终汇入邦尼湖。远远望去,冰川仿佛 “受伤” 一般,场面既壮观又诡异。但这并非超自然现象,而是纯粹的化学作用。
为 “血色瀑布” 供水的,是一个被封存的 “远古盐湖”。很久以前,这里本是一片正常的湖泊,后来被冰川覆盖,与大气彻底隔绝,如今藏在地下约 400 米处。由于隔绝时间过长,湖水变得 “超级咸”—— 盐分是普通海水的 3 倍,因此即便在极低温度下也不会结冰。更关键的是,湖水中富含铁元素,且完全没有氧气。当湖水顺着冰川的裂缝慢慢渗出,接触到空气和阳光时,其中的铁会发生 “氧化反应”(简单来说就是生锈),原本透明的湖水便变成了诡异的深红色。如今,“血色瀑布” 已成为南极的 “网红景点”,但其科学价值更为珍贵:它如同一个 “时间胶囊”,完整记录了南极从温暖环境到冰封世界的变迁过程。
很多人认为南极是 “生命禁区”,但实际上,这里藏着一群 “抗压高手”—— 它们适应了零下低温、超强辐射,甚至能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中生存。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极冰鱼:它的皮肤和肌肉几乎完全透明,人们可以直接看到它的心脏跳动和内脏工作。为了在零下 2℃的海水中存活,南极冰鱼进化出了 “自带抗冻蛋白” 的技能 —— 这些蛋白会附着在冰晶上,阻止海水在体内结冰;更神奇的是,它没有 “血红蛋白”(即让人类血液呈现红色的蛋白质),换句话说,它的血液是透明的,仅靠皮肤直接吸收氧气就能维持生命。这种 “反常识” 的生存方式,至今仍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除了南极冰鱼,南极还生活着 “餐盘大小的海蛛”、金色棕毛的巨型蠕虫,甚至能长到 10 米长的 “大王酸浆鱿”。这些生物都将 “极端环境” 转化为了 “生存优势”,而冰下湖中的微生物,更是靠分解甲烷就能存活,完全不需要阳光。
四、远古南极:从 “生命乐园” 到冰封世界
如果将时间拨回 5000 万年前,南极会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 —— 那时的它温暖湿润,甚至生长着热带雨林。科学家如何证实这一猜想?答案藏在 “化石证据” 中:在南极大陆,科研人员发现了石化的木材、热带树木的残骸与树叶印痕,这些都是热带雨林存在的直接证据;此外,还找到了白垩纪时期的恐龙化石、海洋动物化石,甚至 1400 万 - 2000 万年前的甲虫翅膀化石。最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还发现了 “5000 万年前的精子细胞”—— 这些精子被保存在一种已灭绝蠕虫的卵鞘里,得益于南极的低温环境,竟完整保存了数千万年。
这些化石都清晰地证明:南极并非一直是冰封的 “生命禁区”,它曾经是孕育无数生命的 “乐园”。有人大胆猜测 “南极可能存在古文明”,但这一猜想并无任何科学依据,目前也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表明南极曾有古文明存在 —— 毕竟,南极变成冰原的时间远早于人类文明的起源,极端的环境也难以支撑古文明的发展。
南极冰层之下的世界,每一处奇观都在挑战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从神秘的冰间湖到冰封千万年的液态湖泊,从 “血色瀑布” 到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这片极地不仅是地球气候的 “调节器”,更是探索生命奥秘与地球历史的 “天然实验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许未来我们还能在南极冰层之下,发现更多颠覆认知的秘密。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