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医学史看科学验证:聊聊中医与 “对照实验” 的那些事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Tony
2025-10-01
热度:6
从林

在探讨 “是否相信中医” 这一话题时,罗辑思维一期名为 “你还信中医吗?” 的内容(2/4 系列)引发了不少思考。尽管标题略显尖锐,但内容围绕 “自限性疾病”“安慰剂效应”“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 等核心概念,结合西方医学发展中的关键案例,为我们理解 “如何获得确切的医疗知识” 提供了独特视角,值得深入探讨。

一、古代文明的医疗认知:直觉观察下的 “博大精深”

纵观人类文明史,各民族都曾为破解 “疾病密码” 做出努力,且早期认知路径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 均源于直觉观察,进而构建出复杂的理论体系。

古希腊 “医圣” 希波克拉底便是典型代表。他打破了 “疾病是妖精作祟、鬼神降灾” 的迷信认知,提出 “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液构成,对应大自然的土、气、水、火四种元素,一旦体液与元素失衡,人便会生病。这一理论与中医的 “阴阳五行” 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医以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心肝脾肺肾)、五味、五性(寒凉温热平),再通过相生、相克、制化等关系推演病理,辅以脉象、穴位等概念,最终形成了枝繁叶茂的理论体系。

然而,无论是希波克拉底的 “四体液”,还是中医的 “阴阳五行”,其根基都建立在 “简单的直觉观察” 之上。这种认知模式虽能构建出看似 “博大精深” 的系统,却难以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证明理论与疗效之间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 比如,某味中药治好了一个人的感冒,是药物真的有效,还是疾病本身会自愈(自限性疾病),或是患者因 “相信有效” 产生了安慰剂效应?仅凭经验与案例,很难给出准确答案。

二、破解医疗难题的关键:从 “经验摸索” 到 “对照实验”

人类真正突破 “直觉医疗” 的局限,始于一个看似 “雕虫小技” 的方法 —— 分组对照实验。而这一方法的普及,要从 18 世纪解决 “坏血病” 的故事说起。

坏血病曾是远洋航海的 “噩梦”:从 15 世纪大航海家达伽马的船队(160 人中有 100 多人死于坏血病),到 18 世纪初的欧洲海军,船员一旦患上坏血病,会出现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全身溃烂等症状,最终痛苦死去。几百年来,民间流传着无数 “验方”,却始终无法确定哪种真的有效 —— 有时碰巧治好,有时却毫无作用,因果关系混乱不堪。

1747 年,英国军舰上的苏格兰军医林德,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挑选了 12 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船员,分成 6 组(每组 2 人),先给予统一的基础饮食(麦片粥、羊肉汤,确保不饿死),再为每组搭配不同的 “验方”:第一组吃橘子、柠檬,第二组喝稀硫酸,第三组喝海水,其余三组分别使用当时流传的其他方法。

六天后,奇迹出现了:只有吃橘子、柠檬的第一组船员病情明显好转,其他组均无改善;反复验证后,结果始终一致。后来我们才知道,坏血病的本质是维生素 C 缺乏症,而橘子、柠檬恰好富含维生素 C—— 但林德当时并未知晓这一机理,他只需通过对照实验,就能锁定 “有效方案”。

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能从 “一团乱麻” 的经验中剥离出 “偶然” 与 “必然”。就像五个人迷路时,与其争论 “祖宗经验”“邻居建议”,不如每人走一条路,通过 “结果反馈” 确定正确方向 —— 对照实验的核心,正是用 “可控的对比” 替代 “模糊的经验”。

林德的发现起初并未被广泛接受,直到 18 世纪 70 年代,库克船长在远航中给船员大量饮用柠檬汁,彻底杜绝了坏血病的爆发;英国政府则迟至 18 世纪 80 年代才推广这一方案(此时林德已去世)。此后,英国海军士兵还得了 “柠檬人” 的外号,坏血病这一 “航海恶魔” 终于被驱逐 ——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次简单的分组对照实验。

三、没有科学验证的代价:放血疗法的 “千年误区”

如果说对照实验是 “照亮医疗迷雾的火柴”,那么 “拒绝验证” 的后果,则能从 “放血疗法” 的历史中窥见一斑。

放血疗法是各古代文明共有的医疗手段:原始人观察到 “被毒虫子咬后,放出黑血能好转”,便推演出 “放血可治百病” 的逻辑。中医《黄帝内经》中虽有大量放血疗法的记载,但因 “血为宝贵” 的观念,通常只是 “少量放血”;而西方的放血疗法则走向了极端 —— 人体血液总量仅 5-6 升,古代西方名医却常一次放血 450 毫升起步,甚至达到 2-3 升,几乎抽走人体一半血液。

更可怕的是,西方还为放血疗法构建了 “精密理论”:放血用的刀叫 “柳叶刀”(后来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便源于此),不同病症要在不同部位放血(治脾脏病放左臂静脉,治腰疼放膝盖后方),连放血时间、出血量都有严格 “讲究”,堪称另一套 “博大精深” 的系统。这套方法被信奉了几千年,甚至在 1953 年斯大林中风时,仍有人为他实施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的 “辉煌顶点”,却伴随着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 ——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死。1799 年 12 月,华盛顿因普通咽喉炎患病,他本身笃信放血疗法(平时常给奴隶放血,偶有 “好转” 案例,实则多为自限性疾病自愈),先是让管家给自己放血,后又请两位名医(均为美国 “放血疗法权威” 本杰明・拉什的学生)继续放血。半天之内,华盛顿被放血 3.7 升,当晚便不幸离世。

值得一提的是,本杰明・拉什在 1793 年费城黄热病疫情中,曾坚持用放血疗法 “救死扶伤”,其诊所每天要给 100 人放血,后院甚至 “整盆整盆泼血,苍蝇成团”。当时有记者质疑,通过 “对照调查” 发现:拉什诊所的死亡率远高于其他不采用放血疗法的地方。可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拉什不仅没被质疑,反而将记者告上法庭,法庭还判记者败诉 —— 这正是 “缺乏科学验证” 导致的荒诞结果:人们宁愿相信 “权威理论”,也不愿面对 “对照数据” 揭示的真相。

四、核心思考:医疗知识的 “确切性” 从何而来?

罗辑思维的这期内容,并非要全盘否定中医,而是通过西方医学的 “试错与突破”,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无论是哪种医疗体系,要证明 “方法有效”,都需要摆脱 “经验依赖”,通过科学验证(如对照实验)厘清因果关系。

中医的 “阴阳五行”“经络穴位” 等理论,或许蕴含着古人对人体的深刻观察,但正如林德的对照实验破解了坏血病,放血疗法的误区被 “数据对比” 揭穿 —— 只有通过 “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排除自限性疾病、安慰剂效应等干扰因素,才能真正证明 “某一疗法与疗效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正如视频中所说:“一把小小的对照实验‘刀子’,锯断了无数错误观念的参天大树。” 无论是古代的 “四体液”“阴阳五行”,还是曾经盛行的放血疗法,若缺乏科学验证,再 “博大精深” 的理论,也可能沦为 “模糊的经验”。而罗辑思维这期内容的价值,便在于引导我们用 “理性验证” 的视角,重新审视医疗知识的本质 —— 这或许比 “信不信中医” 的争论本身,更有意义。

若对内容感兴趣,可通过罗辑思维公众号(搜索 “逻辑思维”,“罗” 为无走之旁)进一步了解,其每日分享的内容,常以通俗案例解读复杂概念,为认知打开新的窗口。

上一篇:三起真实 “不可思议的死法”:命运的陷阱藏在日常瞬间

下一篇:数字里的华夏智慧:从一到十 读懂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大***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开***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夏***
¥10.00
用户头像 昵称:刘***
¥1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