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可怕的风暴

来源:原创/搜集 发布:内玉 17

前面我们讲了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机理。总的来说,风基本上是由于空气温度不均匀、从而产生了对流而形成的。

但你可能马上就会问,那么,旋风、台风这样的超激烈的对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简单地说,旋风是打转转的空气涡旋。

风为什么会打转转呢?

我们知道,当空气围绕地面上树木、丘陵、建筑物等不平物体流动时、或者空气和地面发生摩擦时,都要急速地改变它的前进方向,于是就会产生涡旋,刮起旋风。但是,这种旋风很少,也很小。

气象学上的大旋风的形成机理是这样的:当某个地方被太阳晒得很热时,空气就会膨胀起来,一部分空气被挤压得上升。上升的空气上到高空后温度又逐渐降低,开始向四周流动,最后下沉到地面附近。这就造成该地区气压降低而四周气压显著加大。这样,空气就要从四周向中心地方流来。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受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影响,逐渐向右偏去,即原来的北风偏转成东北风,南风偏转成西南风,西风偏转成西北风,东风偏转成东南风。于是从四周吹来的较冷空气,就围绕着受热的低气压区旋转起来,成为一个和钟表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空气涡旋,就形成了旋风。

这里是指北半球的情况,南半球刚好相反。一般来说,旋风都很小,又总是受到地面的摩擦或房屋、树木等的阻挡,渐渐地就消散变成普通的风,很难形成大的旋风。

龙卷风是一种特殊的旋风,它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远远看去,它不仅很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像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

这个大“象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来说,龙卷风大都诞生在雷雨云里。在那里,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地面气温是二三十度,但在几千米高空的积雨云顶部,温度可以低到零下三十几度。这样,热空气猛烈上升,冷气流急速下降。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被迫“倒挂”,即向下旋转运动。由于空气扰动大,涡旋也很大,这样,上下激荡越发强烈,终于形成大涡旋。

龙卷风出现时,往往不止一个,很多时候都同时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但不一定每个“象鼻”的下端都能垂到地面。

龙卷风的范围小,直径平均为200-300米,小的不过几十米,只有极少数才达到1000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促,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其移动速度平均每秒15米,最快的可达70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10公里左右,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公里以上。它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一般只有1-2公里。

龙卷风所到之处,吼声如雷,旋转的风速可能在每秒50-150米,甚至达到每秒300 米以上。

超强的风能,能卷起地面上的对象,甚至能将大树连根拔起。1896年,美国圣刘易斯的龙卷风夹带的松木棍竟把一厘米厚的钢板击穿。

不过,龙卷风中心的风速很小,甚至无风,这和台风眼中的情况很相似。

更可怕的是,龙卷风的中心,气压很低,一般只有400毫巴左右或更低,而一个标准大气压是1013毫巴。所以,在龙卷风扫过的地方,犹如一个特殊的吸泵一样,地面上的对象都吸卷起来,抛到空中。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或车辆时,由于它们内外气压相差很大,会使建筑物或车辆发生“爆炸”。

每个陆地国家都可能会出现龙卷风,但美国是发生龙卷风最多的国家。我国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华南和华东地区。

龙卷风在白天、夜间都能生成,但大部分台风眼发生在午后。

台风又是一种特殊的气旋,具体地说,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为什么叫台风呢?有人说,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的。

实际上,台风主要由东向西吹刮,且主要生成于热带地区,几乎所有的大洋西岸的国家和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吹袭,而不同地区的人们称呼这种热带气旋的叫法也各有不同。

我们将它称为台风,但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则称之为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国湾称为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则称热带气旋。

这似乎很混乱,所以,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制定了一个热带气旋的统一分类标准,它规定:

中心最大风力在7级(<17.1 米/秒)的热带气旋叫做热带低压;

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17.2-24.4 米/秒)的称作热带风暴;

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热带气旋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

台风是由小的热带涡旋发展起来的。据统计,大约有百分之十的热带涡旋能发展成台风。台风只会在广阔的洋面上生成,这个洋面的水温要高于26.5℃,且在60米范围内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只有这样,才能给台风的形成提供足够的能量。一般来说,台风总是先在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方生成,然后再向其他地方吹袭。因为只有在这些地方,才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我们知道,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向力在赤道上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广阔的洋面、足够的水温、足够的地球自转偏向力,这三个条件决定了台风一般只能在低纬度的洋面上形成。

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但台风也能带来丰沛的雨水,改变气候。所以,台风实际上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

以前,我国以编号的形式为每个台风进行命名,凡是东经150 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范围内有台风形成或侵人,就按照它出现的先后顺次进行编号。例如,1999年发生的第一个台风,编为9901,第二个台风,编为9902……依此类推。在美国,主要是以第一个字母(除了 Q、U、X、Y、Z以外)按顺序排列的少女名字给大西洋飓风命名,如 Anna、Blanche,Camil.… Wcnda;第一组用完,接着另用一组,总共有四组,循环使用。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使用以文字名字命名的方法来给每一个台风命名。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