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
杨山
宋朝杨家将举家卫国的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据传,杨六郎曾避祸于栾川县合峪镇东的崇山峻岭之中。因此,这里大山就称“杨山”,杨山上的不少地名都流传着杨家将的许多传奇。
六郎窑
潘仁美用计害死了杨家父子,天官寇准奉旨审理此案。寇天官看潘仁美是宋王的老丈人,不好斩首,只给判了削官罢职,贬为平民罢了,六郎杨延景肺都要气炸了,下决心非亲手杀死潘仁美不可。一天,他藏在半路一孔石窑里,等待时机,杀死潘仁美。这天,潘仁美垂头丧气地刚走到黑松林,杨六郎忽地窜了出来,一把抓住他大声喝道:“老贼,你往哪里去,你射我七弟一百单三箭,今天我要刺你二百零六枪!”扑扑嚓嚓把潘仁美刺成了包子馅儿。从此,人们就把杨六郎躲藏过的这个石窑叫做“六郎窑”。
三分回垄地
西宫潘娘娘,听说父亲被刺,哪里肯依,没日没夜地哭哭啼啼,向宋王告起了枕头状。宋王无奈就点兵追剿杨六郎。
杨六郎急忙带领全家和手下兵将逃上杨山。杨山又高又陡,无房无地。开始杨家将士只凭采集野菜、山果充饥。宋王的兵马一直围住山寨,不让附近的老百姓往山上送吃的。时间长了,眼看粮断草尽。杨六郎心里像起了一把火,非常着急。有天夜里,他捧起仅剩下的一碗麦子,心里想,只剩下这点粮食,够谁吃几顿呢?不如把它撒了算啦。一边想一边撒。说也奇怪,不大一会儿,他撒在地上的麦子都发了芽。又过了一会儿,麦子慢慢地长高了。又等了一会儿,麦子吐了穗。风儿一吹,金黄的麦子一闪一闪,全熟了。杨六郎就叫兵士们来割麦,割了种,种了割,不到一夜工夫,收的麦子可就吃不完了。从此,杨山上这块地就叫“三分回垄地”。
千人井
山上有粮,还得要水。杨六郎就派士兵到处去找水。他们来到青龙背,青龙背下有个石坎,坎内有个石井,井内只有两桶水的样子。他舀了两桶又两桶,怎么也舀不干。从此,这口井就叫“千人井”。
宋王派的官兵在山下听说杨家在山上得了回垄地、千人井,有粮又有水,知道困也困不死,只好收兵回朝。
跑马岭 绣花垛
杨家在山上有粮、有水,吃喝不愁了。杨六郎带领兵将在一条岭上跑马射箭,操练阵法。八姐、九妹一班女将住在寨根儿,每日练习刀法。一有闲空,就去采些丝麻,染了颜色,绣起花来。八姐、九妹的手可真巧,他们绣的花好看极了。她们把一朵绣球花放在女寨怀的山顶上,相隔几十里都能看见。至今,那个山顶就叫“绣花垛”;杨六郎跑马射箭的那条岭就叫“跑马岭”。女将住的寨根儿就叫“女寨怀”。
亮旨台
北国辽兵,听说宋朝君臣不和,就发兵来侵。朝中,除了杨家,别的都没有抵御辽兵的本事。辽兵势如破竹,眼看要渡过黄河,直逼汴京。宋王急得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两手搓来搓去,还是没有办法,这时,八贤王赵德芳启奏说:“若要退却辽兵,还必须请杨家将挂帅出征。”宋王怕杨家不肯下山,犹豫不决。天官寇准保奏说:“只要万岁不记前仇,亲下诏书,那杨延景定会以社稷为重,下山保国。”宋王无奈,只好接受寇准的建议,给杨家将平反昭雪,下诏书,派八贤王亲自出马去杨山请六郎下山,领兵抗敌。
这一天,杨六郎正在山上操练兵马,忽有探马来报,说是朝中有旨,请元帅下山。杨六郎只怕有诈,不肯应允,并命士兵严守山寨,不许放人进来。八贤王也知道六郎的脾气,不敢轻易上山,只好登上山寨对面的小山头,让人用石头垒起高台,八贤王登上石台,隔着深沟,说明来意,向六郎亮出并宣读了圣旨。六郎见了圣旨,一来为黎民百姓,二来要保杨家声誉。只好以大局为重,随即带兵下山,日夜兼程,直奔沙场,一鼓作气,杀退了辽兵。从此,八贤王站过的那个石台就叫“亮旨台”。
流传地区:栾川
讲述者:贾翰如
记录者:崔景华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