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儿》是前法国《解放日报》女记者Par Caroline Lefebvre为丹妮写的个人传记。2007年,丹妮80岁,法国里昂中法事务协会为表彰她对中法文化交流的特殊贡献,专门出钱请记者给她做访问,出了这本传记,印刷500本。
封面是一幅林风眠的画作,一只逆风的黑色大雁,在芦苇丛中的湖面飞过。这幅画是林风眠送给她的,她一直挂在卧室里,她觉得这只逆风的大雁隐喻了自己艰难的一生。
封面标题是《混血儿-一个站在中法之间的女人,这就是她一生的故事》。女记者问她:“你这么一个女人,我们不能相信,好像一辈子都没有人爱过你?”丹妮说:“只有一个人住在我心里,只有一个男孩真正地爱过我。他一直没有忘记过我,就像我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丹妮到了厦门后,女记者老逗她说:“你看,你下面还有文章呢!”
丹妮的父亲是中国音乐家李树化,本籍广东梅县的泰国华侨,同画家林风眠是同乡,两人在1919年同赴法国留学,李树化在里昂国立音乐院读了研究生。1925年他们一起回国,同在北京艺专、杭州艺专等校任教。李树化同其他几位留学生一样,带回了法国老婆,李树化的老婆叫李燕呢(Jeanne Chanal),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纺织女工,他俩在里昂舞厅跳华尔兹时相识。许多赴法留学生出国前家中已有老婆,中法婚姻多数不欢而散,李树化夫妻是其中难得白头偕老,恩爱至死的一对儿。
1956年,丹妮一家离开中国时,每人身上只带了10美元。回到法国里昂,因为穷,也不受亲戚待见。有时,还得靠在泰国的祖母寄活命钱。1960年,“混血儿”李丹妮才被获准入籍,为了养活家人,丹妮考了速记打字员证书,在一家公司干了17年。后来,丹妮在里昂大学当中文助教,47岁丹妮咬牙写了六年汉学博士论文,才如愿以偿地晋升为里昂第三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终身副教授。1980年,丹妮担任里昂中法大学秘书长,1992年,丹妮退休,法国政府特地授予了她一枚骑士勋章。此后,丹妮又担任中法事务协会秘书长,直至2009年卸任。
丹妮坚决反对中西通婚,她劝那些要来北京留学的法国男学生不要娶中国太太,女学生不要找中国老公,“我是在替他们担心下一代!”
“你在法国还有亲人吗?”我问。
“有,可是不理你。因为我是一个杂种人!我一进小学他们就骂我是杂种人,我回来就哭,跟妈妈讲。到今天,我也不能说我走对了路。今天的我,是我母亲造成的,我父亲不爱说话,我跟他没什么交流,我知道他爱我。总之,我们这种杂种人很难的,中国人和法国人都当你是外国人。”丹妮一直视“混血”身份为人生最大的一道伤痕。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