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吴乃虎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快9岁时(1946年)上学的第一课:用福州话念一遍,再用普通话念一遍。
在闽江下游、福建闽侯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一百多户人家都姓吴,民国时期的小学校,就设在吴氏祠堂里。这个地方虽然穷,但家家户户重视教育,当年的“小虎”经常站在有钱人家的窗外,听老师讲《古文观止》。老师了解到他家贫而好学,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从那以后,吴乃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闽江挑水。到了小学校,烧好热水,洗干净白薯用干活来换取学费,校长则亲自给他讲课-《陋室铭》《陈情表》《黄鹤楼记》等。吴乃虎那时候还不知道生物科学,最喜欢的是语文和历史。
“英华中学的鸡冠花真漂亮!”因为母亲念叨过这句话,吴乃虎小学毕业时,决定报考这所学校。(吴乃虎的妈妈幼年时在福州英华中学的门口流连了一次,便记忆深刻。)这所至今已有135年历史的中学,曾经培养了林森、侯德榜、陈景润等许多名人。但吴乃虎回忆起这段求学时光,则五味杂陈,因为这所本由教会学校合并、全英文教学的中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政治运动的印记。
吴乃虎还记得考学的作文题目是《毛主席爱我们》,历史题目是《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修的吗?》,按当时的观点应该答:“不是。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修的。”吴乃虎聪明刻苦,成绩一直很优异。不过到高考前,吴乃虎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打击。
他天生对政治运动不热心,但架不住有的老师天天催:“吴乃虎啊,你看别的班都写了那么多大字报,咱们班要超过他们!”于是,他就联合几位同学,写了一篇批判苏联赫鲁晓夫的大字报,在“反右”的形势下,他和几位同学都成了“内控分子”,失去了报考大学的资格。吴乃虎不服气,就去找校长。女校长一边叫他“小虎”,一边请他坐在紫红色的漂亮沙发上,听他哭诉“本意是为班级争光,结果成了这样”。原来,校长的儿子名字里也有一个“虎”字,难怪“小虎小虎”叫得这么亲切。当然,更深层的原因他后来才知道:那时的中苏关系已经露出破裂的预兆,所以批判赫鲁晓夫也算没有批错方向。
作为一个白白净净、长得不丑、穷而有志的少年,不乏喜欢吴乃虎的女同学。吴乃虎苦闷的时候,也找过女同学倾诉。但他不是个感情方面早熟的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仅家贫,精神负担也太沉重了。
母亲患肝腹水直至去世,哥哥因为家贫,二十七八岁还娶不上媳妇。雪上加霜的是,因为“母亲死了,家里少一个人,因此助学金减半”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理由,吴乃虎连上学吃饭都成了问题,只能从家里带米煮饭,自带咸菜,从来不敢在食堂饭桌上吃饭。有时米钵莫名其妙不见了,就只有饿着。到考上北大去报到的前一天,因为欠了学校的27元“煤火费”,户口被扣下,无法起程去北京。后来管理人员终于意识到“考上北大”的重要性,将吴乃虎写的“将来工作了之后一定偿还27元煤火费”的承诺用笔划掉了。
坐了几天的船加火车,到浦口的时候,晚上只能露宿。同时考上北大的是一位女同学,她爽朗地把自己的行李拴在吴乃虎手腕上,把自己的风衣往地上一摊:"吴乃虎,过来躺下!……哎呀,躺过来一点,怕什么!”他这才敢和女同学背靠背躺下,手上还拴着二人的一大串行李。
上北大之后,助学金一下子多了好多,经济情况大为改善,但吴乃虎一心念书,并不敢接近女生。他太穷了,夏天劳动时,就算很热也不敢脱外衣,因为里面的衣服破成了絮絮条条,他羞于露出来。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人要有礼义廉耻。”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