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后:不谈爱情-点评中国爱情 谢立
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忽然滥交起来。“有一打以上男朋友或女朋友都不稀奇。”
并不奇怪,就像一个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必然出现大量暴发户一样,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今时今日,人们的恋爱条件演变为:男方要有经济实力和气质魅力,结过婚也不打紧;女方要漂亮有气质,可以不是处女但最好没结过婚。简单了许多也宽松了许多,但仍然有条件,有条件的爱情是不是爱情呢?
与从前相比,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仍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男女由亲友介绍相识;公园、马路、电影院、一方家里仍是首选约会地点;恋爱中的各项费用仍主要由男方负担….
曾经有个阶段,传媒大肆宣扬现代女性如何独立自强,拒绝男友为她付钱……结果被证明只是高兴过早以偏概全。
真是令人泄气。
说起来中国女性的心理是有点奇怪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女权高扬的地方,女人一直有工作的习惯,在经济上足以自立,却并未顺利延伸至精神上的独立。她们对男人的要求,比男人对她们的要求复杂得多,如果恋爱中要她们出钱,她们就会认为被慢待了并且因此看不起男人。
张爱玲的话并没有过时:“一个女人,要是得不着男人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从前她们喜欢说,现在她们喜欢想的一句话仍是:我已经是你的人了。她们那种“哥哥妹妹”的思维方式足以使外国人骇然,疑为“乱伦情意结”。事实上是:她们一结了婚,就不自觉地把爱情转化为亲情,心理上是到达终点的安逸自守,于是对男人期待新旅程而怨气冲天。
一位有妻有女、事业有成的男士轻描淡写地说:“家庭是你对社会的责任,感情是你自己的事。”这样的话听在一些女人耳朵里简直大逆不道。
一个香港女作家说了,“爱情是一场瘟疫,可免则免。”
但是对于那些仍为《廊桥遗梦》着迷,内心深处对爱情抱有一种处女式的天真渴望的中国女人(其中有大量中年妇女)来说,这只是一句无关痛痒的俏皮话。
到底送花代表爱情还是流泪代表爱情呢?我们仍停留在肤浅和形式化的阶段上。
你会发现,就爱情论爱情在目前的中国还是不可能的事,一定扯上婚姻家庭责任等。
对中国女人来说,如果爱情不能指向婚姻,那么她要么是愚蠢的,要么是不道德的,或是既愚蠢又不道德的。
她们对中国男人最不满的一点是:他们不肯送花(所以当年琼瑶才能乘虚而入)。被西方女人公认为好丈夫的中国男人在自己人这里却讨不着好,因为他们不肯把家中最后5块钱拿去买花而不去买面包。
但是,如果他们仅仅是不肯买花而肯买菜做饭,情形也不算太坏吧。1991年前后,婚前性行为之比从1:2暴升至5:1。男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外遇人人有,不露是高手。”本来也无不妥,但如果是为了性而性,为了外遇而外遇,那是不能让人乐观的。
也许还需要时间。一方面是,卡拉OK里泛滥着“痴男怨女”式的爱情,另一方面是,人们渐渐耻于提起“爱情”,宁愿说性说外遇,说酒店和咖啡馆里常常遇到的陌生女人。
那种姿态是迟疑而虚弱的,其实是自己还没想得清楚拿定主意,一点也不潇洒,更不浪漫。
话说回来,如果看看台湾收视率极高的相亲节目《非常男女》,最受欢迎的男女总是看上去“顾家”“诚实”的,你会觉得大陆年轻人已经浪漫多了。
阳光灿烂的礼拜天,皇历上的好日子,街上驶过一辆花车,虽然不知明天如何,这一瞬间是充满希望的-今日之下,这仍是对中国人爱情的最可靠的诠释。
收藏 打印
版权声明:本站是交互信息网,如是转载,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文章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