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成魔:曾国藩为何未起兵推翻清朝?揭秘古代读书人的价值观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林冲
2025-10-10
热度:7
梨论

公元 1863 年,长江之畔,曾国藩望着麾下十几万湘军浩荡奔赴南京,距离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巅峰仅一步之遥。换作任何人处于这般境地,恐怕都会心生波澜,毕竟 “帝王” 之位的诱惑近在眼前,真可谓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但最终,曾国藩却停下了迈向改朝换代的脚步,这背后,与他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密不可分。

曾国藩的身份底色是 “读书人”,他出身进士,自幼浸润在四书五经与儒家经典的文化氛围中。而在传统儒家价值观里,“造反” 是被文人深恶痛绝的行为。像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这类掀起战乱的起义者,安禄山、吴三桂这类背叛朝廷的乱臣,皆为读书人批判的对象,被贴上 “乱臣贼子” 的标签;即便是赵匡胤通过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这种带有 “胁迫” 意味的权力更迭,也被文人所不齿。造反与曾国藩秉持的儒家三观完全相悖,这成为他不愿迈出那一步的核心原因。

中国古代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武死战,文死谏”,明朝的海瑞便是这一境界的典范。当年海瑞写下直言嘉靖帝过失的《治安疏》后,早已备好棺材,静候皇帝降罪,这份为了朝堂正义不惜牺牲性命的勇气,是无数读书人心中的标杆。曾国藩也曾践行过 “文死谏” 的精神,他曾向道光皇帝上书直言时弊,道光帝初见奏折怒不可遏,将奏折扔在地上,甚至险些治他死罪。但冷静之后,道光帝重新阅读奏折,认可了曾国藩的观点并采纳其建议。对曾国藩而言,通过正当的进谏影响朝政、辅佐君主,才是读书人的正道;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种充满武夫、莽夫气息的反抗口号,完全不符合他的价值追求。

或许有人会问,若曾国藩真有改朝换代的想法,会选择何种方式?答案藏在古代读书人的理想范式中 —— 禅让。在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文人眼中,禅让是最符合伦理道义的权力交接方式,王莽篡汉便是他们心中(至少是当时情境下)的 “理想模板”。后世多认为王莽是 “篡汉逆贼”,但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情况却大不相同:汉朝已然衰败,无可救药,士大夫阶层与地方豪强皆对汉朝失去信心,而王莽彼时是公认的 “道德楷模”“人臣典范”,天下人纷纷劝进,希望他接管政权。他派人收缴汉朝地方官印信时,无一人反抗,地方官们心甘情愿交出旧印、换取新朝印信,就连汉室宗亲与诸侯王也表示支持。最终,王莽经过 “三请三让”,以禅让之名登基。尽管王莽后来的统治辜负了众人期望,但这种 “万众归心” 的禅让形式,却是曾国藩这类儒家知识分子心中改朝换代的理想选择。他们不屑于采用造反、逼宫、宫廷政变等 “粗鄙” 手段,即便禅让是如曹丕篡汉般预先编排好的 “剧本”,这种看似 “既当婊子又立牌坊” 的方式,也更契合他们的知识分子价值观。

可惜的是,曾国藩生不逢时,他面对的是慈禧太后。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毫不掩饰对慈禧的轻视,认为慈禧没文化、意气用事,“老娘们治国” 不过是 “在家当婆婆” 的水准,女人的冲动与感性根本不适合治国理政。尽管这种观点带有旧时知识分子对女性的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慈禧具备极强的政治手腕。即便曾国藩对她百般不屑,最终也未能撼动其权力,反而被慈禧牢牢掌控,“让你跪着就跪着,让你撅着就撅着”。反观后来的袁世凯,恰好遇到了相对弱势的隆裕皇太后,最终成功通过禅让模式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曾国藩未能实现 “禅让登基” 的时代局限性。

曾国藩最终未起兵反清,表面看是权力博弈的结果,实则是传统儒家价值观对其行为的深刻约束。他的选择,既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 在权力诱惑与道德准则之间,他们始终试图追寻符合儒家伦理的 “正道”,即便这条路充满遗憾与无奈。

上一篇:男子误入女子监狱致女囚怀孕?荒诞事件背后的社会与法治思考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春***
¥20.00
用户头像 昵称:T***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0
用户头像 昵称:梨***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