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其志 虽死犹生 不得其志 虽生犹死 -珍惜命运 哲理智慧 名人名言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是阻止他不得。--鲁迅动则生,静则乐。--杨万里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
在《罗辑思维》的这期科普内容里,罗胖坦言,选择 “中医” 这个话题让他犹豫许久。一来,他自谦是门外汉,担心准备不足闹笑话;二来,他认为自己要讲的逻辑,对懂的人而言是常识,对不懂的人来说,不仅难被说服,还可能引发对方的怒火。
为何中医话题如此敏感?罗胖提到,它在中国社交圈堪称 “朋友翻脸割席断交第一话题”。他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企业家召集年轻媒体人聊天,原本气氛融洽,可中医话题一被提起,现场立刻针锋相对。即便主持人及时打圆场,没过五分钟,话题还是会绕回中医,后续四五个小时都在为此争论不休。在罗胖看来,其他争论中,有学养、有素质的人大多能容忍异见,可中医话题一旦出现观点对立,人们却很容易被激怒,这背后牵扯着大家对世界的认知和底层价值观,也是他即便冒着让观众翻脸的风险,也要探讨这个话题的原因。
开场,罗胖便亮明自己的立场 —— 反对中医。紧接着,他先梳理了中医争议中的一些逻辑误区。很多人反对 “反对中医” 的观点时,常说 “没有中医,你爹和爷爷怎么活下来?中华民族老祖宗没有中医,又怎能繁衍至今?” 罗胖从三个角度反驳了这种说法:首先,中医有据可考的历史约两千年,东汉时期其理论才成熟,而人类历史有几百万年,中华民族有据可考的历史也有五千年,那两千年前的人类是如何生存的?其次,欧洲人没有中医,依旧繁衍至今;最后,人类的近亲 —— 高级哺乳动物没有中医,同样存活了下来。他认为,物种的繁衍依靠的是大自然的自然选择,即 “优胜劣汰”,并非依赖医学,这个逻辑虽残酷,却是事实。
罗胖还指出,中医行医两千年,可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并未因此提高,和欧洲古人一样,平均寿命都在 35 岁左右。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35 岁的平均寿命足以支撑物种繁衍:人类约 14 - 15 岁性成熟,繁衍下一代后,只需守护到下一代性成熟,便可完成基因传承的使命,多余的寿命反而可能导致与子代争夺生存资源。而现代医学的长足发展,才让发达国家人群的寿命提升到 70、80 岁,中医在有据可考的历史中,并未带来这样的改变。
面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反驳 —— 有人说中国古代有扁鹊、张仲景、华佗等神医,史书有他们治病救人的记载,还有身边人看中医痊愈的案例,罗胖从 “医学本质” 和 “因果关系” 展开分析。他认为,医学本质是寻找生命过程中相对确定的因果关系,即 “得了某种病,通过某种治疗手段,能达到痊愈的结果”。但因果关系并非绝对可靠,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中。
为了说明这一点,罗胖举了几个例子:秋天树叶变黄脱落,古人直观认为是天气变冷导致,可现代科学发现,这是植物复杂生理机制的结果;中国古代发生日食,古人认为是君王施政有问题,于是通过杀天文官、举行特定仪式来 “解决”,巧合的是,仪式后太阳总会重新出现,可实际上日食本就是短暂现象,与人类行为无关;他还提到策划人小时候得急性腮腺炎(民间称 “猪头腮”)的经历,民间老中医会用毛笔蘸浓墨在肿处画老虎或写 “虎” 字,称是 “老虎吃猪精”,而实际上急性腮腺炎是 “自限性疾病”—— 无需治疗也能自行痊愈,所谓的 “疗效” 只是巧合。
最后,罗胖还延伸到 “地震预测” 的话题。很多人认为通过观察动物异常行为(如蛤蟆满街爬、老鼠乱窜)或 “地震云” 能预测地震,甚至在汶川地震前有人因看到蛤蟆异动向地震局报告却未被重视,事后质疑专家。但罗胖指出,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研究已推翻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存在关联” 的说法,地球地窍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地震目前仍无法准确预测,人们看到的 “关联” 更多是主观感受或巧合。
这一视频切片作为《你怎么还信中医》的引子,通过科普 “自限性疾病”,结合多个案例剖析 “因果关系” 的复杂性,为后续深入探讨中医争议奠定了基础。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