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写作 好段欣赏 第七章 第三部分
@可怜的凡卡,请到我家来。你不是想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吗?请到我家来!我爷爷亲手装扮的圣诞树可漂亮啦!翠绿的树枝上挂满了精美的画片和可爱的玩具,还有蜡烛……等你来了,我...
作者 运太
四渡赤水是 1935 年 1 月至 3 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突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经典战役,也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首次集中实践。这场战役以 “灵活机动、声东击西” 的运动战为核心,在川、黔、滇边境的赤水河两岸展开,堪称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范。
一、四渡赤水的详细过程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面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堵:蒋介石调集薛岳兵团、川军、黔军、滇军等,企图在川黔边境围歼红军。此时红军仅 3 万余人,装备落后,而国民党军兵力达 40 万,敌我力量悬殊。四渡赤水的核心目标是:摆脱围堵,寻找机动空间,为红军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1.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转向扎西(1935 年 1 月 29 日)
背景:遵义会议后,红军原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沿赤水河向川南进军。但川军刘湘部已在长江南岸布防,且薛岳兵团紧追不舍,红军面临前后夹击。
行动:1 月 29 日,红军分三路从土城、元厚渡过赤水河(西渡),向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转移。因川军阻击激烈,北渡长江计划受阻,红军果断放弃原定路线,转向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集结。
效果:暂时摆脱敌军合围,获得休整时间,并在扎西会议上进一步统一战略思想,精简部队以提升机动性。
2. 二渡赤水:回师奇袭,重占遵义(1935 年 2 月 18 日 - 21 日)
背景:国民党军判断红军将北渡长江或西入云南,遂调集主力向扎西逼近。此时黔北敌军兵力空虚(黔军王家烈部战斗力较弱)。
行动:红军利用敌军错觉,突然掉头东进,于 2 月 18 日至 21 日从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东渡),回师黔北。随后连克桐梓、娄山关,于 2 月 28 日再次攻占遵义城。
效果:这是遵义会议后的首次大胜,歼灭黔军 2 个师、中央军 1 个团,俘敌 3000 余人,缴获大量物资,极大提振了红军士气。此役被称为 “遵义大捷”,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
3. 三渡赤水:佯攻诱敌,牵制主力(1935 年 3 月 16 日 - 17 日)
背景:蒋介石亲赴重庆督战,调集 15 个师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红军若继续东进,将陷入重围。
行动:红军故意在遵义以西徘徊,佯装要再次北渡长江。3 月 16 日至 17 日,从茅台三渡赤水河(西渡),向川南古蔺地区佯动,摆出北渡长江的架势。
效果:国民党军果然中计,薛岳兵团和川军主力急调川南堵截,红军成功将敌军主力吸引至赤水河以西,为下一步机动创造空间。
4. 四渡赤水:秘密折返,跳出合围(1935 年 3 月 21 日 - 22 日)
背景:敌军主力被牵制在川南后,黔北、黔东兵力再次空虚。
行动:红军趁敌军分兵之际,秘密掉头东进,于 3 月 21 日至 22 日从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河(东渡),并迅速南渡乌江,直逼贵州首府贵阳。
效果:此时蒋介石正在贵阳,急调滇军驰援 “救驾”。红军却虚晃一枪,绕过贵阳,向西进入云南,随后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国民党军的围堵,赢得长征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机动空间。
二、四渡赤水的深刻评价
四渡赤水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折射出中国革命战争中 “实事求是、灵活机动” 的战略智慧,其历史意义远超战役本身。
1. 军事指挥的巅峰:运动战思想的完美实践
四渡赤水打破了传统战争中 “固守阵地、正面决战” 的思维,将 “走” 与 “打” 结合到极致:
灵活性:红军在 40 天内四渡赤水河,往返于川黔滇边境,以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 的战术,牵着 40 万国民党军的鼻子打转。敌军始终被红军的机动牵着走,疲于奔命却屡屡扑空。
针对性:充分利用敌军内部矛盾(川军、黔军、中央军各怀私心,不愿为蒋介石卖命),专打薄弱环节(如黔军战斗力差),避开强敌(如川军、中央军主力)。
以少胜多:红军以 3 万兵力,在绝对劣势下歼敌 1.8 万余人,自身损失极小,创造了 “用空间换时间”“以机动性抵消兵力劣势” 的战争奇迹。
2. 政治意义:巩固遵义会议的领导核心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但这一地位需要实战胜利来巩固。四渡赤水的胜利:
证明了毛泽东 “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战略的正确性,驳斥了此前 “左” 倾教条主义的 “阵地战” 错误;
统一了红军内部思想,让指战员深刻认识到正确军事路线的重要性,为后续长征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向全党全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具有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增强了革命必胜的信心。
3. 历史影响:长征的 “生死转折点”
四渡赤水前,红军虽突破湘江封锁,但仍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随时面临被围歼的风险;四渡赤水后,红军彻底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从 “被动突围” 转向 “主动机动”,为后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扫清了障碍。
正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所说:“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的转折点,更被写入世界军事教材,成为 “以弱胜强”“机动战” 的经典案例。
4. 战略启示:实事求是与主动性的统一
四渡赤水的核心智慧,在于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红军没有固守 “北渡长江” 的原定计划,而是根据敌情、地形的变化随时调整策略,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这种 “从实际出发、灵活应变” 的思维,不仅是军事指挥的精髓,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
总结
四渡赤水是一场 “以智取胜” 的战役。它以极小的代价实现了战略目标,既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绝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顽强生命力。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红军长征的命运,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 “灵活机动、实事求是” 的精神象征,其战略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