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石疏竹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我喜爱这幅画。
艺术风格
书画同源的典范:赵孟頫在画中以飞白法画石,石如飞白,将书法中飞白的速度感与干枯墨色的沧桑感融入其中,表现出石头的硬度和质感;以篆书法绘树,木如籀,运用篆书圆笔所蕴含的力度,画出树干的木质;写竹则运用隶书的八分法以及 “永字八法”,使竹叶的撇、捺等笔画尽显书法韵味。整幅画几乎每条线、每个点都包含着书法的用笔,是 “以书法入画” 的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 “书画同源” 的理论。
清新淡雅的墨韵:作品纯用水墨表现,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来塑造物象,墨色浓淡枯润变化丰富。如巨石以淡墨为主,转折处稍用浓墨强调,显得玲珑剔透;竹丛则以浓墨画叶,笔力凝重,表现出竹子的生机与秀润,营造出清新淡雅、萧疏淡远的艺术氛围。
构图布局:采用横披式布局,巨石置于中央,重心偏右,周围环绕着古木、丛篁和小草,布局平稳而疏朗大方,形成了一种自然和谐的视觉效果。画面中的巨石、树木、竹子等元素相互呼应,疏密得当,气韵流畅,使整幅作品看起来浑然一体,展现出一种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美感。
技法表现
笔法多变:坡石的勾皴以侧锋斫扫,苍劲的笔道中丝丝露白,是典型的 “飞白” 书体;枯木用中锋,点划凝重,曲折重叠,顿挫有致,显出篆籀的意趣;写竹筱、踢枝用行草法,劲利而有弹性,撇叶用八分法,丰腴而敦实,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悉合 “永字八法”,枝叶纷披,摇曳生姿。通过轻重疾徐的笔势,配合干湿浓淡的墨彩,生动地摄取了对象的形质、态势和情趣。
线条运用:线条富有表现力,如画石头的线条急促而宽博,转折力度弱,体现出石头的萧散;画枯木的线条圆曲坚挺,有北宋画风遗韵;画竹的线条则刚柔相济,既表现出竹子的挺拔,又体现出其柔韧性;画小草的线条用弧曲自下向上掠去,显出草的秀气和生命力。
文化内涵与影响
文化内涵:全图巨石疏空,竹叶秀润,枯木荒简,自成一股浑然天成的文人清气,反映了赵孟頫萧疏淡远的心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纯洁生灵的深挚热爱和对秀美的追求,蕴含着浓厚的文人情怀和哲学思考。
艺术影响:该图成为后世 “书画同理、同源论” 的例证,赵孟頫书画相通的画学思想深化了元代文人画的艺术追求,在画枯木竹石时,强调了书画用笔的内在联系,导引了元代宫廷和江南文人画的发展趋向,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