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铃响过之后(微型小说)
在三十出头的时候,质检科科长兰剑找到了如花似玉知书达理的女朋友赵雅鹤,经过一年的约会,他几次想与她确定正式关系,想把她拦进怀里深深...
提起朱元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他铁血治国、严惩贪官的形象,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视社会福利的皇帝。作为从底层乞丐、放牛娃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君主,朱元璋亲身经历过元末的饥寒交迫与民不聊生,所以他登基后,把 “让百姓有饭吃、有屋住、老有所依” 当成了治国核心,推出了一整套覆盖生老病死的福利制度,其完善程度远超很多朝代。
首先看 “生有所养” 的福利。朱元璋深知百姓最怕 “养不起孩子”,尤其是灾年,很多家庭会因贫困抛弃婴儿。为此,他下令在全国各州府县设立 “养济院”,专门收养孤儿、弃婴,不仅提供衣食住宿,还请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手艺,让这些孩子能自食其力。同时,针对贫困家庭,朝廷会发放 “育子钱”,补贴抚养孩子的开支;遇到荒年,官府会开仓放粮,甚至组织富户捐粮,避免出现 “易子而食” 的惨状。
再看 “病有所医” 的保障。元末战乱时,瘟疫横行,百姓没钱治病只能等死,这让朱元璋刻骨铭心。所以他登基后,立刻要求全国各府州县建立 “惠民药局”,由朝廷拨款采购药材,聘请医生坐诊,为百姓提供免费或低价医疗服务。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疑难杂症,百姓都能到惠民药局就医,极大减少了因疾病导致的家破人亡。此外,遇到瘟疫爆发,惠民药局还会派人下乡送药、消毒,控制疫情扩散。
还有 “住有所居” 的举措。朱元璋看到很多流民因无房可住,只能露宿街头,于是下令在京城及各大城市设立 “栖流所”,专门收留流民、乞丐、无家可归者,为他们提供临时住所和热饭。不仅如此,他还推行 “房舍政策”,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由官府出资建造简易住房,低价卖给贫困百姓,甚至免费赠予无房的流民。在南京,朱元璋曾一次性建造上千间住房,让流民得以安家,这在古代帝王中极为罕见。
最后是 “老有所依” 的制度。古代没有养老金,老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很容易被家人嫌弃或遗弃。朱元璋针对这一问题,规定全国所有州县的养济院,除了收养孤儿,还要接纳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这些老人在养济院里,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得到专人照顾,生病时有医生诊治,去世后由官府负责安葬,真正实现了 “老有所养、死有所葬”。此外,朱元璋还下令,凡是家中有 70 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可免除一个儿子的徭役,让儿子能在家照顾老人,减轻家庭负担。
朱元璋的这些福利政策,并非一时兴起的 “作秀”,而是写入《大明律》和《大明会典》的长期制度,朝廷每年会从国库中拨款数百万两白银支撑这些福利机构运转。他之所以如此重视社会福利,根源在于他深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虽然朱元璋的铁血手段一直备受争议,但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是最懂底层百姓疾苦、最愿意为百姓谋福利的皇帝之一,他建立的福利体系,也成为大明王朝稳定的重要基石。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