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牙-从前 有个人去拔牙 拔牙的时候-民间笑话
从前,有个人去拔牙。拔牙的时候,这人痛得嗷嗷直叫,把一屋子等着拔牙的人都吓跑了。郎中拔了他的牙,便要收他十个人拔牙的钱。这人不答应,说:“我拔一回牙,你怎么要收十倍...
战将跟战神的区别是什么?
战将是根据自己的优势来设计战术,但是战神是根据对手的劣势来设计战术。所以战将打仗打的是勇猛,但是战神打仗很多人都看不懂。
王阳明当初打南昌的时候,手下很多将领都觉得不合理,且不说能不能打下来,即便打下来风险也很大。按正常逻辑,宁王要的是南京,其实南昌要不要无所谓,只要一路攻下南京城,截断南北交通,接下来的南昌就是瓮中之鳖。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战略,但是王阳明笃定宁王一定会放弃攻打南京城,回来救援南昌。
为什么?王阳明把朱宸濠的内心看的是透透的。宁王就是一个性格多疑的守财奴,所以注定舍不得自己的老窝。果然 7 月 15 日,王阳明刚刚攻克南昌,7 月 18 日朱宸濠得到南昌失守的消息,勃然大怒,下令即刻回军收复南昌城。
这时两个谋士李士实和刘养正又出来了,苦口婆心的劝宁王说:“老大,无论如何不能回军,咱们是射出去的箭,只能向前不能向后。虽然安庆现在还没打下来,但是张文锦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过不了几天必定能破城。只要破了安庆,南京指日可待。”
这时刘养正甚至还在建议宁王,如果不打安庆,也可以绕过安庆,直奔南京。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先占领了南京,最后收复天下的。南京比南昌重要太多了,老大如果这个时候咱们回南昌,朝廷主力一来,咱们就成瓮中之鳖了。
多么中肯的建议,多么简单的道理,但是人始终逃不出一个 “心” 字。结果朱宸濠听了这两位谋士的话,一声冷笑说:“你们两个人的家眷在南昌城,被王阳明照顾的很好吧?但是我的家人在南昌那可是受罪。” 这话什么意思?这又是王阳明那封密信的作用,真是不服都不行。
王阳明之前在写信的时候就明确写了:“刘养正、李士实两位同僚,你们尽管放心,你们的家眷我会派人好好照顾的。我知道你们赤胆忠心,做卧底不容易。” 王阳明密信当中的内容,朱宸濠记得清清楚楚,加上他多疑的性格,能不纠结吗?
要说还是得承认心学的智慧太实用了。听到宁王的一番数落,刘养正、李士实有口难辩,委屈的想大哭一场,但是又不敢争辩,一旦惹怒宁王,马上就会被砍头。算了,就这样吧,任凭朱宸濠一意孤行,要打南昌就打南昌。
于是宁王率领十万精兵掉头直奔南昌,他这是 “呼汉三又回来了”。这时南昌城内听说朱宸濠的大军放弃攻打安庆,全部登船沿江而下,直扑南昌。所有人先是惊叹王阳明的未卜先知,这招 “围魏救赵” 果然成功。但是紧接着又紧张起来了,因为这十万大军冲我们来了。
两万民兵对十万精兵,这仗怎么打?再说了也没什么地方可去,逃是不可能的。于是在军事会议上,王阳明手下的大多数将领的意见是坚守待援,毕竟南昌城高墙厚,可以坚守,一直等到朝廷的援军过来救南昌。
这个局面如果给你,是不是也得这么打?因为没别的办法。但是王阳明却摇摇头说:“不行,守是守不住的。” 大家就问王阳明:“王大人,您的意思是咱们不守城,直接逃跑?”“不是,直接撤退。” 王阳明坚定地说:“不是撤退,是进攻。”
“进攻?” 大家听完全傻了,“老大,你疯了吧?两万民兵守都不一定守得住,还进攻?拿什么进攻?这不就是送死吗?” 这时王阳明笑着说:“你们想想宁王此时怎么想的?他肯定也知道我们无路可逃,只有守城,所以他在行军的路上肯定会轻敌。这个时候只要我们主动出击,攻其不备,这是最好的时机。”
王阳明看问题总是高于别人,为什么?因为他从来不会被外在现象所迷惑,他只关注对方的弱点是什么。要说宁王的十万精兵对两万民兵几乎没有任何弱点,但是王阳明偏偏找到了他们的弱点,就是行军路上肯定会大意。只要对手疏忽大意,那王阳明就占得先机,这就是知己知彼,这就是拿捏。
接着王阳明仔细研究了一番地图,最后把战场选在了宁王船队临近南昌城的一条狭小的江面上。接着王阳明开始排兵布阵了,他从两万民兵当中选出精干的 1000 人,让吉安知府文定和赣州知府行巡各率五百精兵迎战。
你没听错,就一千人,王阳明确实有点 “侮辱” 对手了。宁王的舰队不说整编军有多少,单说先头部队至少也是两万人。大家想想,两万对一千,你开玩笑呢?一人一泡尿也能把这一千人给淹死。所以手下的将领听了王阳明的安排都捏了一把汗,没信心。
这时王阳明让大家稍安勿躁,接着又调出一万兵马,分成八路。王阳明打仗那真是太细致了,真是精打细算,一万人还分成八份,一队人也就一千多人。接着王阳明给这八路部队的进攻路线还有作战区域做了详细的部署。
简单来说王阳明的战术就是:前面用两个五百人的船队正面对攻宁王的舰队,交战之后等宁王的舰队混乱的时候,其他一万人分别从八个方向同时冲入敌人舰队。冲锋的时候王阳明就要求一点,就是 “蒙”。大家可以脑补一下那个场景,这是典型的 “泰迪斗恶虎,泥鳅戏蛟龙”。
那结果怎么样?太神奇了,果然朱宸濠的先头舰队在江面上遇到了小股官兵的船队,一开始显得有些惊讶,不过定神一看只有千把人。这时宁王先头舰队的两员大将林十一和五十三站在船头哈哈大笑:“就你们这些小破船也敢来阻击宁王的舰队,我撞都能把你们给撞碎。”
于是林十一作为先锋主帅想着立功封赏,没布置任何战术,一声令下指挥先头舰队直接冲上去,目标就是一口吃掉文定的五百人船队。文定可是一员猛将,这哥们英勇善战,打起仗来是真不要命。于是文定马上组织自己的船队在江上左突右窜,因为是以小打大,所以主打一个灵活多变,在敌船当中来回穿梭,一下把林十一的舰队给搞乱了。
当看到先锋舰队乱了阵脚,突然间一阵战鼓声从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八个方向突然杀出八条船队,一下把林十一的船队切分成八个小块,这下让先头舰队彼此之间失去呼应,敌将林十一一下就傻了:“什么情况?哪来这么多人?我是捅了马蜂窝了吗?”
接着王阳明的船队按照既定的计划,大家相互配合,各个击破。最后不到一个时辰,宁王的先头部队竟然被打垮了,所有的官兵都在欢呼雀跃,大家都在说:“王大人真是用兵如神。” 可是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王阳明的队伍出了个问题,因为两位主要的战将产生了严重的内部矛盾。
一位是指挥官吉安知府文定,另一位是大将赣州知府行巡。这两个人刚打完仗就分别向王阳明写信告状。文定在信上说:“行巡不听指挥,战场上为所欲为,所以请王大人一定军法处置。” 而行巡则在信上说:“文定作为指挥员,制定的打法有严重的问题。因为朱宸濠的先头部队是依次排开进攻,结果文定也让咱们的舰队依次排开对冲。但是王大人,对面是两万人的舰队,咱们才一千人,这种打法是以卵击石。所以我强烈建议文定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术,找到对方舰队的弱点,然后集中主力迅速插入,然后再左右展开。王大人,我的战术没问题,但是文定他就是不听,所以我强烈建议王大人马上把文定给换掉。”
要按说行巡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但是文定这个人打起仗来就不要命,看见敌人就兴奋,杀红了眼,根本听不进去。而且这第一仗能打赢,关键也在于行巡的打法。
听完这两个人的矛盾点,您琢磨一下,这个事如果给你,你怎么处理?我想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指责文定不能乱来,要听行巡的建议,因为人家说的在理。但是王阳明没有,大家学着点。王阳明给这两个大将回了一封特别有智慧的信,信中是这样说的:
“两位大人,你们听好了,战场上采用什么战术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齐心合力,奋勇冲锋。你们二人作为军中大将,现在临阵内讧,已经触犯军法,我本该现在就军法处置你们,可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咱们军法后议,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王阳明这封信写的虽然不长,但是特别有智慧。其实王阳明的内心跟咱们一样,也是支持行巡的作战方案。但是这个时候王阳明作为统帅不能有任何偏袒,否则另外一方肯定不服,最后内部分裂越来越严重,如此一来此战必败,南昌可就完了。
所以王阳明直接抓住这次内部矛盾的关键点 —— 不是战法问题,而是团结问题,这就是高度。所以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战法再好,不团结也打不赢;战法再差,一旦同心协力,照样能够创造奇迹。尤其信的最后提醒他们再搞分裂,那是要砍头的。
王阳明写信或者办事有个特点,就是 “一阴一阳之谓道”。文定和行巡看了王阳明的回信,一下就被点醒了:现在不是争对错的时候,要的是团结。而且两个人各打五十大板,谁也不比谁强,于是两个人就握手言和,啥也别说了,齐心协力一块干。
这边刚安抚好两个将领的关系,接着又一封战报送来,而且送战报的通讯员是边跑边喊:“我军指挥官文定孤身冲入敌阵,胡子都被烧着了,战局相当惨烈!” 听到这个战报,王阳明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冲到外面大喊一声:“把那个通讯兵给我斩了!”
身边的人一听王阳明说这话都蒙了,说:“王大人,你从来都是爱兵如子,怎么对一个通讯兵下如此狠手?一份战报而已,不至于。” 结果王阳明说:“这不是战报的问题,这是军心的问题。战场上绝不允许散布任何不利于军心稳定的消息,尤其和总指挥有关,绝对不允许传。你们马上通知下去,一旦听到任何人说一句动摇军心的话,无论真假,斩立决!”
心学的智慧可不只是如何影响别人的心,还得让自己的心不受影响,这才是王道。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